李從小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獲得經濟學學位後,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MBA學位。在他成為總裁之前,他在三星工作了21年。1987,45歲的李健熙接過了公司的權杖。
李萍萍沈默寡言,表情很少變化,但他的工作風格相當強硬。壹旦開口,就直奔問題的核心。他主持的會議經常持續幾個小時,沒有間斷,所以工作人員養成了開會前去洗手間的習慣。1993年,李健熙發起了影響三星命運的“新管理”運動。他連續9個小時對管理人員大喊大叫,痛擊三星的頑疾,提出了以質量管理和求變為核心的理念,徹底改變了當時盛行的“以量為核心”的觀念。三星的騰飛從這裏開始。如果拋開矛盾的外在形象,深入探究,壹切就都清楚了:李健熙的改革思想是在發展初期就感知危機,以打造產品質量為核心,為企業註入活力,從技術成功中獲得商業成功。
1993期間發生了幾件事,至今仍被韓國商界津津樂道。那年年初,在美國洛杉磯,李健熙帶領三星多名高層管理人員參觀當地百貨商店。那時候三星的產品很便宜,但總是放在店內壹個不起眼的角落,無人問津。雖然索尼等世界知名產品比三星產品貴很多,但買家趨之若鶩。當時,李健熙給每個經理1,000美元,讓他們購買和使用當時最流行的電子產品,並逐壹與三星的產品進行對比。國際市場將三星的產品視為二流貨,這無疑給了三星領導層強大的刺激。美國之行結束後,李健熙立即決定對三星進行徹底的變革。
李健熙壹針見血地指出,在全球壹體化的時代,質量是企業競爭力的準明星,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為此,他在“新管理”理念中,特別強調以質量管理和求變為核心,徹底改變了當時盛行的“以數量為中心”的思想。是64歲的李健熙提出了整整壹代韓國電子產品重視質量的理念。
學管理的李健熙總是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在核心層面,三星的成功是技術的成功,是工程師打造的企業的成功。紮根技術管理不僅是他壹直倡導的,也是他擔任董事長以來壹直堅持的。他認為,作為壹個運營者,光關註技術是不夠的,還要關註“根植技術管理”理念的實際操作。換句話說,技術人員不僅要精通技術,還要懂管理,這樣才能根植於技術管理的理念。
李健熙的名言“除了老婆孩子,壹切都會變”也在業內流傳。改變是從改變上下班的工作時間開始的,把原來的朝九晚五改為朝七晚四,20萬員工將提前兩個小時上班,影響很大。他認為這是喚醒沈睡的三星的壹劑猛藥,是改革的信號彈。這樣,改革就不是關系到壹部分人,而是關系到每壹個員工,每個人心裏都會有壹個烙印:改革開始了。結果這個措施得到了三星人的認可。工作後,他們錯過了交通擁堵的高峰期,工作後,他們可以花很長時間學習外語和培訓。很多人利用這段時間學習英語,為三星日後拓展海外市場打下基礎。
在三星的李健熙會長看來,不成為壹流企業很難生存,但發展成為壹流企業的當務之急是恢復人性的美好和道德。不恢復道德,不拯救人類的美,將壹事無成。這是李健熙的信念。三星要想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所有員工都要成為具有人性美和道德的人,註重禮儀規範,否則三星永遠擺脫不了二三流的水平。
李健熙的語錄:
654.38+0.5萬部手機全部召回,所有費用由我們承擔。從現在起,我們不再生產這種產品了。
當危機來臨時,我們不僅要把危機當成提升自己的機會,還要通過危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就要勇於改變壹切,除了老婆兒子。"
三星能有今天,我覺得是因為它的技術。雖然在今天,我們和世界壹流的企業壹起開發技術和營銷,但早期連花錢買技術都不容易,更別說技術指導了。另外,當時的韓國操作人員壹直認為技術人員只是手藝人,不太重視,所以我不得不站出來,壹點壹點真誠地詢問日本或美國的技術人員,就像客戶壹樣。好在我從小就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刨根問底,所以壹直期待聽到新的技術,聽到好的技術。只要有時間,我就去先進國家學習,向技術人員請教,然後教給我們的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