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德國迅速發展的時代。為了突破封建割據對經濟的阻礙,德國的統壹被提上了歷史日程。當時統壹德國有兩種方式。壹種是“自下而上”,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勢力,建立統壹的民主國家。另壹種是“自上而下”,通過王朝戰爭將德意誌各邦統壹在普魯士或奧地利君主的領導下。但由於當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不成熟,前壹條路走不通。德國通過第二條道路走向統壹,俾斯麥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歷史上爭議頗多,褒貶不壹。而他自己的人生也確實跌宕起伏,極其復雜。他出生在普魯士村莊的壹個勇克貴族家庭,早年屬於壹個頑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爆發時,他曾說:“我是勇克,我壹定要壓倒革命。”當他進入政界時,他的思想在20世紀50年代後發生了變化。他認識到統壹德國的歷史必然性,同時正確估計形勢,將統壹大業的領導權掌握在普魯士容克手中,並在壹定程度上聯合了新興資產階級。從此,德國的統壹成了他的目標和抱負。他擔任普魯士駐聯邦議院代表、駐俄羅斯和法國大使,無時無刻不在緊盯這壹目標,展現自己的才華。在德國統壹的關鍵時刻,他出任普魯士首相,搞各種機動,排除幹擾,堅決執行“鐵血政策”,最終達到目的。俾斯麥全力以赴順應時代,顯示了他的毅力,體現了他的勇氣,在統壹德國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列寧評價他說:“俾斯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勇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的進步事業。”蘇聯歷史學家裏姆斯基說,他“不僅是1848不完全革命的掘墓人,也是這場革命的執行者。”這句話可以說準確而生動地概括了俾斯麥復雜而矛盾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