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縣位於陜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陜、甘、川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831平方公裏。總人口為20萬(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7243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7。區號:0916。拼音:略陽縣。屬於北亞熱帶山區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mm。
略陽縣轄11鎮、10鄉:城關鎮、關捷亭鎮、橫縣河鎮、兩河口鎮、金家河鎮、徐家坪鎮、白水江鎮、夏口驛鎮、何家堰鎮、樂素河鎮、郭鎮鎮、白石溝鎮、馬蹄彎鎮。
歷史的發展
先秦以前屬於白燕氏族居住的東市。始建於西漢(公元前165438)元柳丁時期的莒縣。曾名聚賢、興州、五星、漢曲、順正。
西晉以前的略陽縣,在今甘肅天水。東漢末年,大批略陽苗人南遷莒縣。南北朝時期,華僑定居略陽縣。
南北朝時,甘肅秦安有略陽郡。由於連年戰亂,那壹帶的狄人大量南遷至此,仍沿用原縣名。《南齊書》如此寫道:“吳興縣華僑,駐略陽縣。”
宋三年(1206),改略陽,因“是可利用之地,治於象山之南”而得名
2000年,略陽縣轄11個鎮,1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201498。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47483接官亭鎮8790橫縣河鎮7674金家河鎮6546徐家坪鎮10573白水江鎮5932兩河口鎮5172侯口驛鎮3872何家堰鎮5025樂素河鎮9019郭鎮6544。7888堯木園鄉5923馬蹄彎鄉4103西槐壩鄉4432青泥河鄉4568九重金鄉5673仙臺壩鄉4117坎農吉鄉4294魚洞子鄉5699黑河壩鄉5261楊家壩鄉7048白雀寺鄉5232中壩子鄉3850
資源優勢
略陽堪稱“富山富礦”。全縣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鎳、銅、鐵、鉛、鋅、錳、黃鐵礦、磷礦、滑石等33種,143個礦體和礦點。其中鐵、金、鎳、蛇紋石、白雲石等礦藏量較大,金、鎳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促進了縣域工礦企業的發展;植物資源豐富,有265科1150余種。其中,國家列入名錄的有102科433種,172種,尤以杜仲為最。、天麻、靈芝、銀杏、豬苓、柴胡、棗皮,多以野生和人工方式栽培。杜仲。、蠶桑、食用菌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生產基地,尤以杜仲為最。,這是壹種珍貴的中藥材,存放在縣城裏。有用材林近75萬畝,活立木650萬立方米,為大力發展杜仲、蠶繭、木耳、蘑菇、天麻、林產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
全縣有工礦企業122家,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電力、黃金、食品、建材和農林特產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其中,中、省、市有9家工礦企業,屬於陜西省鋼鐵、化肥、電力工業和黃金生產基地之壹。有略陽鋼鐵廠、邯鋼楊家壩鐵礦、略陽電廠、嘉寶磷化工集團略陽分公司、略陽磷化工總廠、何家堰磷礦、煎茶嶺鎳金礦、張家山金礦、花廠溝金礦等中、省、市企業,還有股份合作企業。主要工業產品有生鐵、鋼材、磷肥、黃金、普通水泥、低熱微膨脹水泥、鑄鐵管、鑄石托輥、石棉瓦、硫鐵礦、硫酸、服裝、杜仲膠、杜仲膠油、食品等。200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8288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390萬元。
縣城往南3.5公裏,有靈巖寺,素有“小碑林”之稱。寺廟是靠著天然溶洞而建的,溶洞就站在嘉陵江邊。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壹體。寺內梯田錯落有致,紅框飛檐,五彩繽紛。碑刻、碑碣、摩崖石刻130余處,包括宋代以前的25處,東漢著名的《賦閣亭記》,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交通規則《支壹令》,新開發的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王府溝溶洞、張堰峽谷景區等人文自然景觀。
歷史和文化
略陽縣位於嘉陵江上遊,西秦嶺南坡。千百年來,這裏壹直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商旅匯聚之地,素有“咽喉”和“要害”之稱。
略陽的古名很豐富。隨著歷代的發展,先後稱為莒縣、五星、順正、興州、雲州。關於略陽之名的由來,也有多種學說,可以歸納為三類:壹是光照說。據明代《巡廟記》“時過午時,不見日頭,山高雲遮,亦為略陽之名”。二是重要通行證理論。據嘉靖《略陽縣誌》記載:“此地為有用之地,稱略陽,象山之南稱略陽,故名略陽”。三是華僑安置理論。南北朝時,甘肅秦安有略陽郡。由於連年戰亂,那壹帶的狄人大量南遷至此,仍沿用原縣名。《南齊書》如此寫道:“吳興縣華僑,駐略陽縣。”
自西漢丁原時期劃定略陽行政區域以來,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中國祖先在這裏生活和繁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有關史料記載,先秦時期以前,這裏是邊強兩個北方遊牧部落的聚居地。他們以打獵、開墾荒地和放牧、播種谷物和烤肉為生,生存和死亡,並逐漸強大和發展。西漢丁原元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西南邊陲,從益州到武都設置郡縣,大量氐人遷到長安,劃定略陽為武都郡下的莒縣,是白馬氐人的東部邊陲。三國時期,蜀漢王朝的建立者劉備在略陽建立了五星都城,以守衛這個可攻可退的戰略要塞。這座城市非常堅固,周圍有五個臺階,除了西北門,三面都是倉庫和轉彎。金永嘉六年(公元312),狄國君楊卯搜吳興,棄莒縣。南朝時期,改稱“五星範國”。北魏改稱“東夷州吳興縣”,下轄吳興縣、長居縣、明水縣。他們的舊住址分別在黑河大壩鄉、西淮大壩鄉和徐家坪鎮明水壩村。西魏時,東夷州改稱“興州”,吳興縣改稱“順正縣”。隋棄“興州”之名,僅保留順正郡。唐初,順正郡改為“興州”,順正郡並列。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將所轄的長居縣遷至今城北65公裏的白水江鎮長風村。唐長慶元年(公元812年),明水縣廢棄,並入順正縣。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澧州路壹分為二,東路治興元(今漢中),西路治興州(今略陽)。南宋慶禧三年(公元1207),吳封為“蜀王”,改興州為“興德府”。謀反,朝廷改星州為“綿州”。元初綿州屬“廣元道”,後遷至綿州,治於多水郡(今勉縣)。郡廢並略陽,屬綿州,* * *屬興元路(今漢中)。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陽改為新設的“寧強郡”,郡隸屬漢中郡。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略陽縣被劃出寧強府,直屬於漢中府管轄。這種建設模式貫穿了整個清朝,原因沒有改變。
略陽市現有兩座城,現為壹面山、三面水的商圈,俗稱“老城”;在與巴度河壹水之隔的鳳凰山下,仍然可以看到有半堵墻的居民區,俗稱“新城”。但實際情況是“新城不新,老城不舊”。據《元和縣誌》記載,早在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攻魏,在溫家坪(即今略陽新城附近)建五星城,是略陽城建設的開端。壹千多年後,歷代州、郡、縣都設在這裏。直到南宋末年,頻繁的戰亂讓這裏的城市變得破敗不堪。明朝鄭德六年(公元1511),陜西巡撫張瀾派員在略陽重建城池,新址改選在現在的“老城”。歷時三年完工的五座城門於周五在這座城市建成,東門城樓依然矗立在巴度河西岸。可見,所謂的老城其實只有400年歷史;新城的存在已經超過1700年。其“新城”與“舊城”錯位的由來,與清代道光年間的壹次遷城有關。原來,自老城建成以來,因其三面環水,經常被洪水肆虐,慘不忍睹。據地方誌不完全統計,自明萬歷初年至清嘉慶十六年的230余年間,因水患嚴重,略陽故城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修繕或重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暴雨持續了二十多天,嘉陵江、戴宇、巴度都決堤入城,以致城墻、房屋倒塌,損失慘重。陜西巡撫林則徐赴略陽考察,決定將縣城遷至鳳凰山腳下的溫家坪地區,以避免洪水的侵擾。兩年後,城池建成,周壹分城七部,設三門,耗資四萬七千余兩銀子。因為是新建的,所以這裏叫“新城”;河對岸的原縣城自然成了“老城”。
國籍的棲息地
先秦時期,略陽縣位於白馬邊以東。從漢代到南北朝末期,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權,反叛漢統治,屢遭失敗。漢統治者數次強行將氐人遷到酒泉、扶風、天水、關中等地。沒有被感動的苗族人被迫說漢語,學農耕,遵守漢族的風俗習慣,與漢族通婚,逐漸被漢族同化。再加上大量漢人遷入,晚唐以後,白馬地人已經消失。羌族也受到漢族習俗的影響,與漢族融為壹體。清雍正《重修略陽縣誌》記載,當地人民“南北之音,皆有之,與秦蜀相近”,積澱成具有陜甘川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
本縣漢族起源無考。總的來說,主要是當地原住民,也有明清兩代的世代遷徙和強制遷徙。在1982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這個縣有漢族190192人,占全縣的99.16%。中國的大多數少數民族是回族。根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在城關鎮、何家堰、白水江,有***1470人。還有蒙古族8人,藏族1人,苗族5人,彜族4人,壯族26人,布依族2人,滿族63人,侗族9人,達斡爾族2人,毛南族1人,錫伯族7人。這些少數民族有的是因為工作才搬進來的,有的是提前定居的。他們的節日和服飾大多與漢族相似,但只有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色。
民間藝術
①羊皮鼓(舞):在略陽縣的白雀寺、荷葉壩、橫縣河、馬蹄彎、白水江等地,有壹種具有邊強文化色彩的民間舞蹈羊皮鼓。
羊皮鼓離不開羊皮鼓,羊皮鼓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樂器和特定道具,形成了羊皮鼓獨特的風格和動感節奏。羊皮鼓是在蒲葉形或桃形的鐵環上覆蓋羊皮,在鐵環的手柄處系上許多小鐵環(多為八個或十二個)即可跳舞的單面鼓。是用藤鞭擊打鼓面,搖動鐵環發出的“嘭、嚓”聲,構成了舞蹈節奏和豐富多變的鼓聲。通常,它是由兩個男人表演的。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持藤鞭,打著跳著,敲著跳著,伴隨著手杖擊鼓的“彭彭”聲和鐵環碰撞的“陳文靜”聲,伴著高亢的歌聲和粗獷激越的舞蹈,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韻味。演出前,舞者在原地打鼓,起到醞釀情緒、烘托氣氛、吸引觀眾的作用。在表演過程中,鼓是舞蹈歌唱的前奏和伴奏,同時為舞蹈提供了鮮明的節奏。
固定打擊法的鼓點有軟三腰、硬三腰、雉撲、偷點子、撓牛等。基本動作有稗子鼓、搓麻坑、單腿跳、鳳凰三點頭、爬線、星舞、勾跳。唱腔音樂有兩個特點:壹是采用傳統的中國五音風格,多采用以“5”為主調的微調風格;第二,旋律多是向下的,整首歌的最高音出現在開頭,然後急劇下降。有些曲調是波浪形的,但大方向還是向下的,給人壹種跌宕起伏的感覺。
羊皮鼓舞是老秦巴山區段公在民間祭祀活動中開壇時表演的壹種形式。壹般演奏的曲子有門、甲子、書生子、迎春、舞壇、猴對華、四點紅、十二花、九道溝等。
②社火:社火主要有高蹺、彩蓮船、舞獅、龍燈等。逢年過節,人們把這當成壹種娛樂活動。民國時期,多為民間自發。建國後,大部分是政府倡導和支持的群眾有組織的活動。
高蹺:舞者踩在兩三英尺高或更高的木腿上。它們由許多人組成,裝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隨著鑼鼓的節奏表演各種動作,繞場行走,搖尾巴,插花交叉或跳躍扭動,在街上漫遊。
五彩蓮花船:也叫旱船。用竹竿或木棒做壹個輕便的幹船,用五顏六色的布裝飾,嵌上紙和絹花。扮成俊俏少女的舞者坐在其中,扶著船沿,或跑或停,在鑼鼓聲中搖擺不定,像在碧波上遊泳。在他們面前,壹個擺渡人慢慢地劃槳,打扮成壹個老人,有的唱歌。
舞獅:又稱打獅。獅頭多以木、竹為材料,用絲包裹,獅身、獅尾以麻為材料。大的是兩個人玩,1人舞獅頭,1人蕩獅尾;最年輕的是1人玩。在表演過程中,1少年手捧繡球做出各種動作,拋擲或晃動繡球,獅子在鑼鼓聲中隨著繡球搖頭擺尾,跳躍、蹲伏。還有獅子在桌子上跳,滾動繡球。
此外還有跑竹馬、龍燈、玩貝殼。
③刺繡:刺繡多用於婚喪嫁娶,打扮小孩,壹般生活用品。如衣服、帽子、鞋子、襪子、馬甲、皮帶、被子、床墊、床單、床罩、窗簾、枕頭、錢包、香煙等。技法多種多樣,有刺繡、插花、摘花、捧花、遊花、鎖花、鉤花等。圖案多為花草動物,也有古今人物、歷史故事,寄托著吉祥、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美好祝願。其中鳳紋、虎紋與漢代瓦攤花紋相似,顏色常為紅色、粉色、草綠色、石綠色、紫藍色、藏青色、石黃色、金色、銀色。色彩的運用很有講究。紅色、綠色、粉色、草綠色大多用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來明亮而不輕浮,黑色有光澤,用金銀線點綴,給人壹種富麗堂皇的感覺。白底上有粉、粉紅、草綠、石綠、石青等多種顏色,效果明快淡雅。藏青、紫藍、石黃有很多裝飾效果。整體色彩簡約而不單調,明亮,艷麗柔和,賞心悅目。還有姜黃、淺黃、石青、石黃等各種顏色的織物作為背景。這種刺繡看起來簡單自然。總的來說,它不像關中的刺繡那樣激烈耀眼,也不像四川的刺繡那樣精致典雅,但卻表現了民間的粗獷豪放、色彩鮮艷、內涵高雅、永不低俗。
許多刺繡作品具有羌族風格,如四角蝴蝶,中間花朵(俗稱四菜壹湯),四個女孩打牌,婚禮圖片,旅遊圖片和姜太公捕魚。從石甕子和青泥河收集的男女大排扣衣服和童帽來看,鐵銹帶有明顯的邊強風格。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略陽縣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縣)。
2020年6月,略陽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長征區(紅二方面軍))。
2019年8月,2019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略陽縣榜上有名。
2065438+2009年3月,略陽縣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川陜地區)名單。
2065438+2009年3月,水利部公布了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略陽縣榜上有名。
2018,18,略陽縣在第四批全國法制縣城創建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榮譽。
2016年2月16日,略陽縣被列入2015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