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老師本傑明·格拉哈姆的傳奇人生
他的財務分析理論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被稱為“華爾街教父”,而他就是“壹代宗師”本傑明·格拉哈姆。
本傑明·格拉哈姆於1994年5月9日出生在倫敦。當他還是個嬰兒時,隨著美國的淘金熱,他隨父母搬到了紐約。格雷厄姆的早期教育是在布魯克林中學完成的。在布魯克林中學讀書時,他不僅對文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對數學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愛。他喜歡數學中表現出來的嚴密邏輯和必然結果,而這種邏輯理性對於以盲目和沖動為特征的金融投資市場來說,永遠是最缺乏的。
從布魯克林中學畢業後,格雷厄姆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繼續深造。1914、格雷厄姆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是班裏的第二名。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格雷厄姆需要找壹份薪水更高的工作。為此,他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在總裁卡貝爾的推薦下步入華爾街。
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來到紐伯格-亨德森-羅伯特公司做信息員,主要負責在黑板上張貼債券和股票價格,周薪12美元。雖然這份工作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最底層的工作之壹,但這位未來的“華爾街教父”卻在華爾街開始了他傳奇的投資生涯。事實上,格雷厄姆的能力很快得到了證明。不到三個月,他就被提拔為研究報告撰寫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簡潔、邏輯嚴密的文風。
在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格雷厄姆開始全面熟悉證券行業的壹套管理知識,了解了包括證券交易程序、市場分析、買入和出貨時機、股市環境等在內的實際操作方法。格雷厄姆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商學院教育,但這種來自親身實踐的體驗遠比書本上的描述深刻有力,為他日後探索股票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久,格雷厄姆被提升為證券分析師。被提升為證券分析師是格雷厄姆職業生涯的真正開始。
當時對證券的分析還處於比較原始粗糙的階段,投資者普遍認為股票的投機性太強,風險太大,所以大多數人傾向於投資穩定的債券。另壹方面,格雷厄姆決定從隱藏大量資產的公司入手。他開始從上市公司本身、政府管理單位、新聞報道、知情人等渠道收集信息,並通過對這些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尋找擁有大量隱性資產的公司。
1965438+2005年9月,格雷厄姆註意到壹家擁有數家銅礦股份的礦業開發公司——戈博海姆公司,該公司當時的股價為每股68.88美元。得知公司即將解散的消息後,格雷厄姆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公司的相關信息,對公司的礦產和股價進行了詳細的技術分析,發現公司仍有大量不為人知的隱藏資產。通過計算,格雷厄姆準確地判斷出該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與其實際資產價值之間存在巨大的價差。由此,他得出結論,投資該公司股票會帶來豐厚的回報,並建議紐伯格先生大量買入該股票。紐伯格先生接受了格雷厄姆的建議。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在1917年6月公司解散時,從這筆交易中獲利數十萬美元,投資回報率達到18.53%。
然後格雷厄姆開始嘗試在壹些親戚朋友的邀請下進行私人投資。當初格雷厄姆經營的私人投資確實獲得了不錯的回報,但壹年後發生的“薩張輪胎事件”給格雷厄姆上了生動的壹課。從那以後,格雷厄姆吸取了兩個教訓:第壹,不能相信所謂的“內部消息”;第二,要高度警惕人為操縱市場。
1920,格雷厄姆晉升為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合夥人;1923年初,格雷厄姆決定自己創業,成立了格蘭奇私募基金,資金規模50萬美元。格蘭奇基金運營壹年半,投資回報率高達100%,遠高於同期平均股價79%的漲幅。但由於股東與格雷厄姆在分紅方案上意見不壹,格蘭奇基金最終不得不解散。1934年末,格雷厄姆完成了他醞釀已久的著作《證券分析》,奠定了他證券分析大師和“華爾街教父”的不朽地位。格雷厄姆在書中提到,作為壹個成功的投資者,應該遵循兩條投資原則:第壹,不虧損;第二,不要忘記第壹個原則。根據這兩條投資原則,格雷厄姆提出了兩種安全的選股方法:第壹種方法是以低於公司資產凈值2/3的價格買入公司股票;第二種方法是購買低市盈率公司的股票。當然,這兩種選股方式的前提是這些公司的股票必須有壹定的安全邊際。《證券分析》中描述的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和價值評估方法,減少了投資者的盲目性,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這本書壹出版,就震驚了美國和華爾街的投資者。壹時間成為金融、投資界人士的必讀之作。
從65438到0956,當華爾街還在上升的時候,在華爾街奮鬥了42年的格雷厄姆決定從華爾街退休。由於找不到合適的人接管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不得不解散。解散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後,格雷厄姆選擇了加州大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想把他的想法傳播給更多的人。
格雷厄姆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為基礎的證券分析理論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投資者。他的壹大批弟子,如沃倫·巴菲特,在華爾街異軍突起,成為新壹代投資大師,延續了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理論。
格雷厄姆給投資者的六條建議:
首先,做壹個真正的投資者
格雷厄姆認為,雖然投機在證券市場中具有壹定的地位,但投機者往往容易受到“市場先生”的影響,陷入盲目投資的誤區,因為他們只追求利潤,不註重對股票內在價值的分析。壹旦股市大幅波動,他們往往會陷入血本無歸的境地。然而,謹慎的投資者只有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投資決策,承擔的風險要小得多,並獲得穩定的回報。
第二,註意規避風險
壹般認為,在股票市場中,收益和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但在格雷厄姆看來,這是壹種誤解。格雷厄姆認為,通過最小化風險來獲取利潤,甚至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獲取利潤,本質上就是高利潤;在低風險策略下獲取高利潤也不是不可能;高風險和高收益沒有直接聯系。往往是投資者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但收獲的只是風險本身,也就是遭受損失甚至血本無歸。投資者不應該靠魯莽投資,而應該學會理性投資,時刻註意規避投資風險。
第三,用懷疑的眼光去理解企業。
壹家公司的股價在未來業績的推動下不斷上漲。投資者不要盲目追漲,要帶著懷疑的心去了解公司的真實情況。因為即使采用最嚴格的會計準則,最近的收益也可能是會計偽造的。而且公司采用的會計政策不同,也會使公司計算的業績產生很大差異。投資者應註意仔細分析這些新的業績增長是真實增長還是由於所采用的會計政策,特別是要更加關註會計報告的附加內容。任何不正確的預期都會扭曲企業的面貌,投資者必須盡可能準確地做出評估,並密切關註其後續發展。
第四,產生疑問的時候,想想質量問題。
如果壹家公司經營良好,負債率低,資本回報率高,幾年來壹直分紅,那麽這家公司應該是投資者理想的投資對象。只要投資者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這類公司的股票,投資者就不會犯錯。格雷厄姆還提醒投資者,不要因為股票暫時表現不佳而拋棄它們,而是要對它們保持耐心,最終獲得豐厚的回報。
動詞 (verb的縮寫)計劃周密的投資組合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應理性規劃投資組合,其資金可根據股票和債券的價格變化靈活配置。當股票的收益率高於債券時,投資者可以多買股票;當股票的收益率低於債券的收益率時,投資者應該多買債券。當然,格雷厄姆還特別提醒投資者,上述規則的運用只有在股市牛市時才有效。壹旦股市陷入熊市,投資者必須立即賣出所持有的大部分股票和債券,只保留25%的股票或債券。這25%的股票和債券是留給未來股市轉的。
第六,關註公司的分紅政策
投資者在關註公司業績的同時,壹定要關註公司的分紅政策。公司的股利政策不僅反映了公司的風險,也是支撐股價的重要因素。如果壹個公司堅持長期的股利支付政策,就意味著該公司有良好的“體質”,風險有限。相比較而言,高股利政策的公司通常以較高的價格出售,而低股利政策的公司通常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投資者應該把公司的股利政策作為衡量投資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