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悠久,是國務院1986公布的第二批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上海的西部在6000年前成為陸地。城市土地形成發生在10世紀上半葉。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於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於越國,後屬於楚國。楚高烈以黃歇為丞相,封他為淳沈駿。上海是他封地的壹部分,“申”的綽號由此而來。
上海的另壹個別稱是“上海”,源於“滬都”。古代,上海漁民發明了壹種竹制漁具“胡”。當時還沒有上海的地名,這片區域叫“湖都”。
“上海”這個名字的真正起源始於宋代。那時,上海開始成為中國新的貿易港口。當時上海有18個浦,其中壹個叫上海浦,從外灘到十六鋪的黃浦江西岸有壹個上海小鎮。這就是“上海”這個名字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市鎮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立了城市航運公司。自此,上海鎮升級為上海縣。明代,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織業中心,商業經濟日益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大通商口岸和糧谷運輸中心,被稱為“東南之城”。
1843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行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建立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了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分為中國版圖、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在1843之後的100多年裏,上海成為外國殖民者在中國傾銷商品、尋找原材料和金錢的主要港口,所以上海也有了“冒險家的天堂”。
1925六月65438+十月,馮軍進滬。當時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松湖。7月7日,1927,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7月1930,上海特別市更名為上海。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被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和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 65438+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然是直轄市。上海分為20個城區和10個郊區。
擴展數據:
上海在春秋時期屬於吳國。戰國時期先後屬於越國和楚國,曾是楚國沈駿黃歇的封地。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縣、吳軍縣,分屬海鹽縣、攸縣、樓縣。
唐天寶十年(751),吳郡知府批準設立華亭郡,上海才有了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上海老吳淞河以南、川沙-輝南-大團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屬華亭縣、昆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設立上海事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九日(1218 1.7)設立嘉定郡,上海只有兩個獨立的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名松江府,仍劃歸華亭縣。
至元二十九年(1292),設上海郡,屬松江府管轄。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裏,涵蓋老吳淞江以南的市區、青浦縣的大部分、閔行區的大部分、浦東新區的大部分和南匯縣。
元朝末年,上海有松江府、嘉定、崇明府和華亭、上海兩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其華亭、上海、青浦三縣,蘇州府屬嘉定、崇明、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設華亭(行署)、樓(與華亭同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太倉的嘉定、寶山等8縣。
嘉慶十年(1805),上海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包括松江的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川沙的富民廳,太倉的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減為600平方公裏,縣域面積約為老吳淞河以南的城市、浦東新區大部分和閔行區大部分。縣城是指原石楠區人民路和中華路環路以內的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地區被劃為租界,隨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虹口地區被定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上海縣以北、英租界以南地區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英美租界並入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改名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自那以後,租界擴大了許多次。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放了港口,外國船只從大洋上直駛而來。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內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形成公共租界。至此,上海被劃分為不同的轄區,蘇州河以北的舊門(代宋而建)和新門(建於清代)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湧入而逐漸興起,形成了北方城市。
1810年,清政府頒布《城鄉自治條例》,上海縣的鶴城、老閘、新閘、蔣敬寺南界為上海市;還有松浦鎮、東京鎮和12鄉。
1912 1,中華民國成立。上海松江府、太倉府隸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個縣。
1914年,江蘇省分為五路,其中上海路位於上海縣,管轄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縣和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 7月,中國共產黨第壹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許上海改為松湖城。同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4月12日發生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督江蘇省,設立淞滬商埠,分上海、閘北、浦東、湖西、吳淞四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國民政府於1928年設立上海特別市,將市區擴大到包括上海部分地區和寶山縣,設立17區,而上海各縣仍屬江蘇省,上海從此與上海縣分離。城市範圍東至浦東,西至靜安寺和徐家匯,南至龍華,北至寶山路。?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市,才把上海確立為直轄市。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區。7月接納上海(湖南)、閘北、松浦、楊靜、印相港、法華、漕河涇、高星、陸航、塘橋、楊司、寶山縣17個城鎮,包括吳淞、尹航、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為上海特別市實際版圖,面積400。並將17市鄉改為17區,上海開始區級建設。10上海市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等縣仍屬江蘇省管轄。
7月1930,上海特別市更名為上海。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壹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動淞滬之戰。
1937 165438+10月,上海下跌。次年(65438+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1年8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 165438+10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受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結束。
1945年8月,戰前上海還是17區特區。
1947上海面積617.95平方公裏。
1948 65438+2月上海被劃分為30個區。上海解放於5月27日,1949。
1949 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下轄黃浦、老閘、苗毅、蓬萊、松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城、江寧、北站、虹口、四川北路、提籃橋、楊浦、玉林等20個區和新城、玉林。同時將上海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政公署,再劃歸江蘇省管轄。
1949 65438+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然是直轄市。上海分為20個城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行政調整後,上海管轄範圍縮小為18,轄15個城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江蘇所屬的上海郊區被劃入上海。至此,上海共轄14個區,包括黃浦、苗毅、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城、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玉林,浦東、玉林。
1960年6月,撤銷苗毅、蓬萊,設立石楠區,12區,11縣。
1960年3月,浙江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歸屬上海。
1961年上海下轄12個區,10個縣。1962嵊泗再次劃入浙江省。
1964,撤銷閔行區、吳淞區。此後,上海維持了10區和10縣10多年不變。
文革結束後,吳淞區和閔行區分兩年搬遷,即1981。
1988,撤銷吳淞區、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銷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壹步改革開放,1993撤銷川沙縣,其版圖與石楠黃浦、楊浦、浦東地區和閔行林三鎮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
1995,上海下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石楠、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個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個縣,18。面積6340.5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裏,水域面積697平方公裏。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金山縣也被改為區。
2000年,石楠區並入黃浦區。
2001 1豐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更好地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區域經濟社會資源,全面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南匯區和浦東新區撤銷,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上海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65 438+05438+065438 2005年10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靜安區和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唯壹下轄的縣崇明縣撤縣設區,轉型為崇明區,這標誌著上海告別下轄縣,全市現已形成16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