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抵制洋貨、辦廠自救的呼聲遍布全國。2003年,中國現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 ~ 1898和1905 ~ 1908出現了兩次工業投資熱潮。19年間,全國新設資本1000元以上的工廠有468家,平均每年。年均新增投資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增投資80%以上屬於商業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清政府投資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國內產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區域配置上,開始從沿海、沿江港口向外擴展,逐漸向內陸城市延伸。只是在最初的發展時期,工業主要是輕工業和重工業出現了。比如成立於1889的漢陽鐵廠,幾經重組。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並組建漢冶坪煤鐵廠礦有限責任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9.7萬噸,鋼材4.2萬噸。在民族工業稍有發展的時候,在華外資工業靠的是特權。在華外資工廠104家(含外資合資企業18家),資本4952萬元,是甲午戰爭前50年投資總額的5倍多。因此,相對於這壹時期外商對華工業投資的激增,國內工業仍然是。
3.民族工業進壹步發展: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主要參與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松了對遠東市場的追求。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壹個發展機遇,從1914 ~ 1965438。新辦工業企業(含礦山)1萬元以上的有379家,資金8580萬元,平均每年新開業63家,新增投資1.43萬元。根據1920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從10到65438+不等。1914年僅占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超過了戰前19年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日本和美國利用歐洲列強不能向東看的優勢,加緊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會發展得更大。這壹時期,日本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了紡織廠。戰前1913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0000,到1919年增至322000。漲幅近2倍。面粉行業的情況類似。1916至1920新增日資面粉廠4家,中日合資5家。他們工廠的地點從東北擴展到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來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9。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壹戰後,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遭遇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此時,戰時迅速發展起來的棉紡織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壹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擱淺的同時,幾個大型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另壹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不同程度的滲透和侵蝕,在半殖民地中國的工業活動中呈現出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1925的五卅運動和1928的五卅運動,也給了這壹時期紡織、面粉、卷煙等民族工業的發展以強大的推動力。預計1920至1928年新增投入產業資本約3億元。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的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占領;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低價傾銷進口商品;再加上日本在華北走私嚴重,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價格下跌、銷售低迷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8+0933年棉紗價格下跌幅度之大,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棉紡廠虧損大於盈利。同年,上海面粉價格暴跌,壹些工廠停工。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935.1936。由於國民黨政府法幣政策和貨幣貶值的刺激,物價上漲,市場購銷好轉,工業生產開始回升。然而,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工業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僅上海壹地,據當時上海社保局調查,受損工廠就有2000多家,損失總額約8億元。由於戰爭的破壞,中國的民族工業衰落了。這期間除了東北,完全淪為殖民地經濟。外國資本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勢力也在迅速擴大。1936的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已普遍控制了我國95%的生鐵產量、83%的鋼鐵產量、66%的機械采煤和55%的發電,占紡織行業紗錠的46%和織機的55%。顯然,正是在這壹時期,外國產業資本進入中國。
5.抗日戰爭後工業萎縮:1937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加上大後方的新工廠,相對偏遠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為大後方的工業中心。其他還有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柳州。甘肅蘭州等城市逐漸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從資本情況來看,當時四川、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小,實力較戰前較弱。然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錯誤政策,壹度崛起的後方工業在1943年陷入停工、關廠的艱難境地,隨後幾年的困頓和枯竭局面更加嚴重。中國經濟中的壹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利用國家政權,出其不意地奪取政權,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管制,以“公有制”的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 * *後方有3758家工廠,雖然官辦工廠數量只占17.4。動力設備占總功率的42.2%,官辦工廠平均功率為100馬力,而私營工廠僅為26.7馬力。在隨後的幾年裏,政府和私人工廠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法西斯投資。其中24165438工廠接收日偽軍。只有65,438+00%的產品以中標價售出,其余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辦產業。1948年,官僚資本占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著全國鋼鐵產量的90%,煤炭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50%的毛織品,65%的糖和30%的紙。在這種情況下,私營工業處於被壓制和排斥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壹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依靠帝國主義,嚴重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境十分困難。原因:1。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後,通過人民政府對官僚資本的沒收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從19年底開始,贛閩粵邊區各縣誕生的近代工業大部分都改造成了國有企業。比如1949,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了民國職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了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昌明”和“復興”民營印刷廠合並,新華印刷廠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了舊政府地稅所的碾米設備,建立了縣現代機器所的第壹個國營工廠——第壹碾米廠。1951年,興寧縣第壹染織廠是縣內西莊、牧仁、臨興、大通、福利、農業、秦心、何忠、吉太等九家大型私營布廠合資。1955批準為公私合營,命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壹染織廠”。後改名為廟裴路人民鋼鐵廠,後發展為平原縣國營鋼鐵廠。1955通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器公司等13梅縣私營工廠先後參與公私合營。1956,增加到18;從1958到“文革”開始,上述工廠全部改造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原煙廠和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於1960改制為地方國有企業。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有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誕生於邊區的近代工業迅速實現了所有制轉換,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很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削弱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8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三邊地區經濟改革的主要對象,在實現轉型和變革的過程中,逐漸融入了上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和市場化的歷史進程。對於這部分工業企業,本書後面不會給予更多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