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網絡
沒想到,“濃眉大眼”撐不住了。
工廠停水停電,員工集體討薪,與林賽壹起在央視財經節目中被點名批評後,拜騰正式宣布暫時停工。
在6月29日召開的中國區全體員工電話溝通會上,拜騰宣布中國區從7月1日開始停產,預計時間6個月。停工期間,中國區所有公司員工全部上崗,必要崗位另行通知。對於待崗人員,拜騰將從8月份開始發放待崗生活補貼。
原因?這就是所謂的缺錢。雖然業界早就預料到這兩年造車新勢力紛紛倒下,但每個人對每個造車新勢力的反應都不壹樣。
比如,宣傳頂級賽車,實際上卻以“老人樂”來賣的林賽,以“動機不純,套路太多,早就該倒了”贏得了不少掌聲;對於壹向低調展現技術實力的博縣來說,引來了“沒想到妳是這樣的技術實力”的驚喜和感嘆;對於擅長應對媒體,用48寸屏幕驚艷業界的拜騰,業界還是有不少惋惜的聲音。
從眾多媒體不願意用退出和倒下,而更願意用關機、冬眠等後續詞匯來形容拜騰,可見業內人士對拜騰還是有壹些期待的。雖然目前來看拜騰復出的可能性確實很低,但之前被很多人定性為“騙子”的賈躍亭能夠破產重整,其FF項目依然頑強,說明只要有技術,真心想造車,還是有機會的。
想造好車的拜騰
不久前的央視財經節目中,把最近飽受負面新聞困擾的拜騰和林賽放在壹起,被評論為“壹個披著創新外衣的項目,本質上是忽悠”但將拜騰與林賽相比,業內人士有不同的看法。最起碼,拜騰對造車還是認真的。
現在回想起來,高起點造車之路並不平坦。堅持“產品為王”的理念,堅持打造高品質豪華電動車的初心,實屬不易。
2065438+2005年7月,和諧集團、富士康、在香港上市的奢侈品經銷商集團騰訊攜手成立河南和諧富騰互聯網及智能電動車企業(簡稱“和諧富騰”)新能源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初始規模為人民幣10億元。
從初期投資機構的背景來看,拜騰、蔚來等壹線造車新勢力壹點都不差。初期招募的造車團隊更加強大,更加國際化。
被譽為“寶馬i8之父”的寶馬集團副總裁畢福康(carsten?Breitfeld)擔任最高領導,還招募了能說壹口流利中文的華晨寶馬和英國菲尼迪中國前高管戴雷博士。壹個是大工程設計師,壹個是熟悉中國市場,有豐富營銷經驗的中國通,兩個國際壹線奢侈品牌的高管,壹個懂技術,壹個懂市場。這種組合似乎扼殺了國內所有的造車新勢力。
原計劃以和諧集團收購的綠野汽車為落地實體,在河南造車。但由於債務危機和綠野汽車難以獲得資質,富士康、騰訊相繼退出,和諧集團聯合李和汽車、金恒投資等投資機構繼續造車。
和諧繁榮的未來?移動性?公司(以下簡稱?FMC)仍然堅持國際汽車制造的高標準,在慕尼黑、矽谷和中國深圳建立了R&D中心,並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設有辦事處。招聘的員工也是行業大咖,合作夥伴是國際知名供應商。
比如2017年底,巴頓宣布正式成立北美總部,規模約400人。前特斯拉供應鏈專家韋思濤(Tom?Wessner)和前蘋果系統工程負責人叢任浩(Jeff?Chung)宣布加盟拜騰。巴頓與博世、佛吉亞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雖然後來又出了大事故,但公司負責人畢福康走了,不玩了。然而,拜騰通過B輪投資吸引了Suning.cn、壹汽集團、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巨頭,並在南京國資委的支持下成功落戶南京。在南京,拜騰投資建設了南京工廠,總投資115萬多輛,8億收購了天津李霞旗下的壹汽華力,解決了生產資質問題,看起來還是壹般的好。
業內之所以看好拜騰,不僅是拜騰CEO兼聯合創始人戴雷博士善於與媒體溝通,不斷向外界釋放“壹切都好,融資順利”的積極信心,更重要的是拜騰的產品。從美國CES的推出,到法蘭克福車展等產品的隆重亮相,壹直保持著對國際水準的崇拜,產品力也確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時尚的外觀,自動駕駛技術,手勢控制,人臉識別,49寸全屏觸控和觸摸方向盤,以及強大的人車交互系統,簡潔舒適的內飾設計,寬敞的車內空間,以及新車背後的數字和電動可擴展技術平臺,拜騰的產品和技術確實讓行業驚喜,用實力引領行業。
甚至在國外媒體上,對拜騰的贊美也很多,比如“來自中國的電動S級”、“特斯拉殺手”。
壹路走來,盡管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意外,但近兩年明顯落後的拜騰給人的感覺是“三觀”非常正的企業。比如,戴雷壹直堅持“產品為王”,認為拜騰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三點:壹是質量和安全達到了全球奢侈品牌的水平;第二是設計;第三是獨特的數字體驗。
國際化的美麗泡沫
高管從來沒有想過失敗,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但現在還是止步不前。這幾天媒體從多個角度對拜騰的失敗進行了挖掘和解讀,比如節奏慢、管理混亂、過於推崇國際化、創始人是職業經理人不適合創業等。
但最讓伊姐印象深刻的是白騰太國際化了。即使融資不是最多,但無論是最初的R&D團隊,還是各個重要環節的產品亮相和發布,拜騰的國際化模式和貴族紳士模式都是最充分的。
據媒體報道,在4月份無薪離職之前,巴頓在美國聖克拉拉的R&D中心擁有多達450名員工。R&D的焦點壹直在國外。起初,創始人建立了壹個基於外國的R&D結構,但後來,即使資金捉襟見肘,也從未調整過。
但平心而論,執著於國際化的不只是白騰。國內造車新勢力中,從樂視到蔚來、小鵬,哪個不是高舉國際化大旗?前兩年造車新勢力火熱的時候,北美和歐洲都沒有R&D機構,也很少有國際知名的R&D大咖不好意思出來見媒體和投資人。
據媒體報道,蔚來的北美R&D團隊壹度多達680人。在早期,北美R&D團隊是壹個全球性的研究中心。但在2018遭遇資金緊張後,蔚來果斷在北美裁員,將研發重心轉移到中國。拜騰的失誤,正如其內部員工所說,“不夠果斷,不夠果斷,做不了決定。”
不僅僅是造車新勢力,近幾年國內各種想要占據前列的創業項目,都帶著國際化的光環,用國際化的R&D團隊和壹流的大師來包裝自己。這也符合我們總是追趕國際先進水平,迷戀國際大師的國情。
國際化是為了裝點門面,還是企業真正的發展需求,只有企業自己最清楚。尤其是對於產業環境瞬息萬變的造車新勢力,更需要企業做出及時審慎的評估。有可能今年看起來非常需要的政治正確的選擇,明年就另當別論了。
從近年來造車新勢力的實踐經驗來看,國際化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大幅縮減北美R&D團隊的蔚來汽車,砍掉了部分新車R&D項目,但現有車型的升級改裝,無論是智能化還是整車設計,都沒有掉鏈子。從不喊國際化,以降低成本著稱的李,被資深車評人評為造車新勢力中完成度最高、開得最好的車。
雖然有些人是事後諸葛亮,但拜騰目前的困境給造車新勢力和中國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我們真的那麽需要壹個國際化的R&D團隊嗎?就不能立足本土需求,專註本土研發造好車嗎?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