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變化。元朝以前,主要居民是彜族。元初,回民開始定居。到了明代,漢人開始進入呂梁,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河東鄉1583戶9455人,河西鄉1454戶7392人,共計3037戶16847人;1964 3037戶,35121人;1982 11598戶64278人(含三線廠,下同);1990 17916戶83728人;2000年有23,937戶85,582人;2006年,共有23,937戶90,843人。
領土變更。民國時期河東、河西鄉管轄面積比較大,後來有所調整。1950之前,板橋面積為150.88平方公裏。到1951,曲靖縣插入呂梁的馬廠湖鄉、洪武鄉(馬廠湖鄉、三七田鄉、響水壩鄉、孔家營鄉、洪武鄉)。清末以前,板橋現在的大部分農田都屬於汪洋中的澤國或海子。清康熙三十壹年(公元1692年),呂梁周知的河浴提倡“築田沸水渠”,開始圍湖造田。1953年至18+0年期間,板橋地區馬廠湖(約7平方公裏)、藍大圩(古稱上海子,約1961年),修建了電站、涵洞等排灌設施。1959響水壩水庫建成,大喬、洪武、長湖管理區737畝田地受淹,受淹田地免公糧。
交通和水利。326國道、曲路高等級公路、盤江公路穿境而過,百大油路、半白、半九、半石等農村公路縱橫交錯。板橋、白洋橋、九洲橋、白塔橋、三壩橋、紅花塘橋、板橋河斜橋等橋梁將全鎮過境國、省、縣道、鄉道由北向南連接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板橋河、南盤江、謝家河、馬家河、大沙河等八條河流穿鎮而過。板橋河、響水壩、大壩沖、河東、麥地溝、白塔等中小型水庫、塘壩11座,總庫容3620萬立方米。該鎮位於呂梁上遊,水資源豐富。水利排灌配套設施有東西水總幹渠、排灌電站100多座、大型悶洞2條。70年中前期,老盤江連年決堤,洪水泛濫。1977年,在板橋境內響水壩至石羊開挖了新盤江“人工運河”,全長14 km。其中,老州河道由丘陵地區改道,長2.5 km,平均水深12 m,最深點14.5 m,由板橋、三岔河公社完成。潘新河連通後,洪水得到了緩解。但7月3日,1985,紅花塘段決堤,垮塌47.7米。洪水直接排幹魚塘、白塔、馬雲營等鄉鎮,淹沒良田15000畝,沖垮葫蘆口公路,翻越堤防42處。7月5日1997,馬廠湖大沙河、洪武謝家河、馬家河決堤,淹沒農田1000多畝。1998 7月14日,麥地溝水庫溢流,淹沒800畝良田。經過近30年的運行,新老盤江淤塞,配套設施老化,板橋河內澇嚴重。2002-2003年,省市縣投入巨資進行小流域治理,加固板橋河和響水壩水庫,綜合治理南盤江和東幹渠,減少板橋洪水。
商業行業。清末以前,河東堡和河西堡作為呂梁至曲靖水路的中轉站和橋頭堡,是海陸貨物的中轉地和集散地,商貿比較發達。自1959修建響水壩水庫,陸良至曲靖水路終止。計劃經濟時期,陸良縣貿易公司於1953年在板橋設立貿易組和糧食收購站,1955年並入供銷社,1959年底在大喬、白塔、河東堡、魚塘、小堡子設立供銷社商店,1965年在張角沖設立中心商店,2005年初新增長湖、小堡子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市場開放,物資自由流通,板橋市場繁榮活躍,促進了大喬、後所、九洲、白塔等地農村市場的發展。1965省國防工業辦公室在板橋、芳華建設了燃料、包裝、機二、機三、機二、機三六個軍工廠。本世紀初,壹些工廠轉為民用並遷至曲靖,壹些工廠主要生產民品和軍用物資。90年代初,鄉鎮集體企業紛紛成立,大東瓷磚廠(後被燃料廠停產)、馬俊英水泥廠、綠紅磚廠壹、二廠、車馬堡紅磚廠、後所紅磚廠等工礦企業相繼成立。近年來,大量引進外資,先後建立了伊蘭特陶瓷有限公司、嘉興焦化有限公司、“七裏香”肉制品有限公司、車馬堡奶牛胚胎移植基地。個體經濟發展迅速,大型個體商戶有左裏堡金友豆制品廠、鋁制品廠、蠶桑加工廠、車馬堡火車機械配件廠等。交通、餐飲和酒店服務業蓬勃發展。2006年底,共有882家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0295人。營業收入654.38+004.385萬元。工業總產值9879萬元,實現稅收1535萬元。
教育和健康。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43年),在九洲建立易學館,次年在河東觀音寺增設易學館。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開始,先後組織板橋小學、九洲小學、白鶴堡小學、馬雲營小學,1915年板橋小學改為兩級小學。從1953到1957,小學數量大增。1962年,柴犬舉辦農家式初級中學,1966年,陸續增設板橋、左裏堡、舊州、白楊、河東、白塔、後所、大喬、馬雲營、車馬堡中學。1980年,馬俊英集資辦學,全鎮先後組織村級學校。1977在大喬農業中學基礎上成立社會中學,隨後陸良縣第十中學,1993遷至板橋橋頭;1977小堡子新建社會中學,陸良縣第十壹中學緊隨其後。2004年,十中和十壹中合並成立板橋壹中。1982後所新建區建立中學壹所,後陸良縣第十二中學,2004年改為板橋第二中學。截至2006年底,全鎮共有1所縣辦五中,2所鎮辦壹中、二中,17所小學,21個辦學點,836名教師,18329名學生,教育覆蓋幼兒、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層次。社會力量辦的民辦幼兒園4所,幼兒1950人。1932年,板橋、九洲有五家中醫堂、店,都是正統醫術,世代相傳,醫術高超。建國後,農村長期缺醫少藥,傳染病不斷蔓延,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50年代以後,經過聯合診所、衛生院、公社醫院的更替,1984成立板橋中心衛生院,延續至今。2006年底,中心衛生院有醫生43人,床位40張,科室基本齊全。手術400例,完成門診46000人次,住院1000人次。農村衛生所17個,鄉村醫生100人,床位68張。
金融郵政通信。3月6日,1976,1976,信用社板橋營業所金庫被盜人民幣69900元,金庫被放火燒。經公安部門及時偵破,被盜巨款被追回,罪犯李文壽被依法執行死刑。1985,縣工商銀行設立張角沖支行,1985,縣農業銀行設立板橋營業所。2005年撤銷,退回縣農行。1984,陸良信用聯社成立區信用合作社,有孫家院子、板橋橋頭、白塔三個網點。2006年,信用社存款120萬元,貸款7400萬元。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呂梁國設普陀驛(今河西堡),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設驛鋪,改普陀驛為州前鋪,民國2年廢止。民國8年成立板橋郵政代辦所,1955撤銷。板橋郵電局成立於1973,2000年郵電分離,成立板橋郵政支局和電信支局。郵政支局的業務包括信件、包裹、匯款、報紙發行、國際和國內郵件以及集郵,它還經營郵政儲蓄業務。2006年,板橋郵政支局郵政儲蓄達到2500萬元。電信分局有固定程控電話和PHS移動電話業務。2006年底,全國程控固定電話用戶4100戶,小靈通移動電話用戶1000戶。從1997到2006年,中國移動陸良分公司在板橋建設了8個中國移動信號發射臺,覆蓋全鎮97個自然村,覆蓋率100%。2004年,它設立了壹個辦公室,到2006年底,中國的移動用戶超過6000人。從1999到2006年,中國聯通陸良分公司在板橋建設了5個中國聯通移動信號發射臺,信號覆蓋率達80%。2004年成立營業廳,2006年底聯通移動用戶超過4000戶。
革命傳統。板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冬,九洲回民與尋甸河陽回民聯合造反,但與政府談判失敗。鹹豐九年八月,叛軍與官軍在舊州激戰,但因實力懸殊而失敗。鹹豐十年二月,回民與彜起義軍聯合攻打縣城,在窯子與政府軍相遇,被擊潰。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春,中共呂梁中央在九洲、白鶴堡、板橋組織地下武裝,準備革命暴動。其中白河堡方鶴鳴部300余人於6月編入紅38軍第二師。5月,張赴呂梁,在九洲成立以吳永康為首的“呂梁郡軍事委員會”。7月3日,呂梁舉行革命暴動。康和方帶領300余人從白河堡壹路殺到了板橋,殺死了板橋公安局局長。他到了九洲,殺了九洲的組長,然後往縣城走。由於三岔河壹路指揮失誤,未能按時到達縣城,與板橋、馬街壹起攻打縣城,暴動失敗。民國27年(公元1938年)8月,九洲小學在省關工委青年部、省呂梁大隊聯誼會的配合下,組織暑期抗日救國隊,到縣城、馬街等鄉鎮進行宣傳演出。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春,九洲青年學生組織抗日救亡歌詠團,在全縣各地巡回演出。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三月,河東鄉鄉長方、河西鄉鄉長***100反動地方武裝投奔革命陣營,被編入東部遊擊大隊。4月12日,當地遊擊隊隊長朱率4隊200余人,向馬軍堡進軍7天。被村裏的惡霸溫氏兄弟通風報信,國民黨中央軍577團從縣城派兵“圍剿”。朱遭到伏擊,傷亡慘重。在村後的廟裏,13人被抓起來帶到操場上用機槍打死,打死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