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盛宴大師的《和平的世界》

盛宴大師的《和平的世界》

前言

達摩鼓山推動“建設人間凈土”的社會運動,以精神環保為基礎,以安心、安全、家園、工作四大保障為行動;它還倡導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配合精神環保,成為促進人類社會和平幸福的四環運動。

這本書的融入,是因為《法鼓文化》編輯組的決心。收集到的12篇文章已全部出現在《生活》月刊上,其中第二、五、七篇以“專集”的形式附上3篇,其余9篇發表在《生活的無邊鏡子》專欄。

本書的文章按照性質分為三部分:1。四個安全,2。生命教育;3 .面向未來。都是我在臺灣省和全美國做的演講。我說話的時候沒想到會出書,所以只有主題和分主題。我寫完之後,如果有人覺得值得寫下來,我就親自刪除、補充、潤色,交給雜誌編輯部備用。如果沒有人為我安排,我會忘記他們。因此,我要感謝組織我演講的菩薩們。

這本書字數不多,經歷也不是很短。從1993年3月20日在臺灣省高雄市講“開發每個人心中的光”到1996年11月9日在美國新澤西講“如何應對全新的21世紀”,大約三年零七個多月。但事實上,我做過很多演講,當然,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的是比較精彩的部分之壹。

我的發言是對人性化問題的探討,是用正確的佛法提出觀點和做法,來解除世間經常發生的煩惱和困擾。我正在將佛教的理論和信仰轉化為每個人都能理解和使用的概念和方法。我提供的思路和方法雖然不是魔杖,也不是靈丹妙藥,但對很多人來說確實很有用,很好用。這當然不是我能做到的,而是佛教有這個功能。

1999年是法鼓山開展平安運動的平安年。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可以作為紀念禮物獻給我們,也希望它能承擔起安全運動的任務。1998年11月22日,紐約。

第壹條是穩定人心,穩定社會。

普通人常常要求“安全”和“穩定”的保護,總是希望環境給我們安全和穩定。如果環境沒有任何安全措施,會有不安全感;如果妳的生活沒有充足的物質條件,妳也會感到不穩定。

我們每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像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環境能影響人,人也影響環境。但是誰來影響環境呢?答案是:每個人都可以影響環境,甚至壹個想法、壹句話、壹舉壹動都可以影響整個社會。

也許有人覺得普通人的力量不夠,要大人物爬到高處才有力量。其實偉人有偉人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響力。偉人的力量也是基於普通人的需求,匯聚成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力量;而且,偉人只有他個人影響的範圍;但是,群眾的集體力量是壹種巨大的力量,可以影響整個社會。所以,只要每個人的思想發生變化,或者某種心理觀念發生變化,社會都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如果加上個人實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影響會更大。

既然個人和社會是互動的,那麽社會態度或者社會風氣也會讓每個人做出相應的改變。但社會風氣從何而來?有時候是大環境造成的。比如在日本、美國、歐洲社會發生的什麽流行,往往很快傳入臺灣省,甚至造成壹股無敵之勢。壹些不良風氣也會通過這種模式帶到臺灣省。

雖然說“社會影響我們,我們也受社會影響”,但是從宗教教育的立場來看,人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壞,卻可以因為信仰的影響而變好,從而影響社會。壹般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宗教教育的精神是,我們不會對任何人失望,也不會對任何情況絕望。

壹顆潔凈的心通向壹片潔凈的土地。

《維摩詰經》說:“心若清凈,佛土也清凈”,《大乘信仰論》說:“心若清凈,所見環境也清凈,所向往、所想成就的事,就壹定能完成;比如“當妳心平氣和,自然涼爽”的時候,要註意,當妳心平氣和的時候,妳的體溫不會上升,妳能夠承受悶熱。

所以,如果內心能清凈,對環境和社會的感受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內心不幹凈,充滿了委屈、憤怒、仇恨、嫉妒和不滿,妳看到的每個人都認為是壞人,妳遇到什麽都會覺得無聊。這都是因為內心不幹凈,所以看到任何現象都會引起自己的煩惱。如果心態能夠穩定,那麽妳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安心。

今天的社會氛圍處處顯示著人們內心的苦悶,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窘境。大多數人認為,要尋求人心的安定,首先要改善生活,所以期望通過政治、經濟、法律來改善社會環境,即希望人人有飯吃、有房住、有衣穿,進壹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措施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人民;因此,政治家、教育家、宗教人士和企業家壹直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奉獻他們的力量和才能,希望建立壹個穩定的社會。

所以過去的人為國家、民族、社會努力,在內心找到了穩定的力量。但是現代人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認知已經逐漸淡化模糊,以至於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在壹天壹天的渾渾噩噩的活著,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什麽,完全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事實上,如果人們有他們的希望,他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安定下來。所以,要救人,必須先救自己的心。要實現真正的社會穩定,還是要從穩定人心入手。

心不隨外境。

怎麽安心?最重要的是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心若不受環境影響,則是智者,心必自在穩。心若被環境所轉,就會煩惱。比如過於強烈的欲望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引發憤怒,隨之而來的挫折會帶來恐懼和猜疑;比如有人誹謗妳,就會暴跳如雷;如果人們贊美妳,他們會感到自豪;受委屈是痛苦的,是討厭的;別人誇妳,妳就趾高氣揚。這些反應雖然是人之常情,但都是因為無法肯定自己,所以處處需要別人肯定自己。佛教教導我們,心不要被“境風”所動,也就是“八風不能吹”。所謂“八風”,指的是:得、衰、毀、譽、重、嘲、苦、樂。

當然,逆境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我經常勸大家,在處理難題的時候,要坦然面對,接受,處理,放下。也就是說,妳遇到任何困難、磨難、不平的情況,妳都不會逃避,因為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只有用智慧肩負起責任,才能真正擺脫困擾的問題。

為了達到內心的平靜,我們應該接受精神環保的觀念,即我們應該知足常樂,知足常樂。雖然現實生活中不容易馬上做到,更難壹直做到,但不妨每天練習,慢慢做到心安。

修行精神環保有三種方式:

佛教的禪修和念佛,能讓人感到自然和安定。

時刻感到慚愧,自省,懺悔,就像儒家說的“壹日三救”。其實壹天反思三次是不夠的。妳應該永遠知道妳的心在做什麽。

永遠懷著感恩的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壹個人和每壹件事,盡心服務,目的就是報恩。

用這三種方法實施精神環保,可以隨時隨地穩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給大眾帶來安定。

世界需要溫暖,社會需要關懷。如果每個人都能穩固自己,他就壹定能穩固別人。因此,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壹個穩定的社會。(1995年7月26日,在臺北* * *警察局職員月會上)

第二條是安定下來,安心,安定下來,安心工作。

我不是科技方面的專家,也不是生理學、營養學、精神分析、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更不是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我是壹個用佛教來整合和引導問題的大師。我將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上,以我對佛教的體驗來引導世間所有的生理、心理、環境問題,為妳提供壹些原則性的指導,達到安心、安全、安居、就業的目的。

能安全的人——能安全的人才會安全。

遵循菩薩道——尊重他人,心安理得地生活

大部分人總是先找個住的地方,然後才求心安,也就是說,認為身體可以安穩,心可以安定;我也認為我應該先尋求安全感,然後再考慮社會上的其他人。

而學佛的人,壹個菩薩的修行者和實踐者,想法正好相反。他們以安心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則,通過安身立命來完成自我安全的功德。

因為安心之後,身體自然就穩定了。心理健康,即使身體有病,也是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內心不健康,身體再好,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可能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麻煩。

如果妳能隨時隨地把他人的安全、穩定、幸福、利益放在第壹位,那妳壹定是壹個非常穩定的人,妳的家人、親戚、朋友也會很安全。

所以修行菩薩道的人,壹定是自我犧牲,利益他人,心安理得。

怎麽安心?最重要的是保護我們的心靈不受環境汙染,不要因為自己頭腦的愚蠢行為而影響社會環境。這就是法鼓山倡導的“精神環保”。

如何安頓下來?就是貫徹法鼓山提出的“禮儀環保”,包括心、身、口,要求我們在語言、肢體、面部表情、動作等方面,對他人表現出尊敬、尊重、感恩、感恩、感恩。因為我們對人真誠有禮,得到的回應壹定是穩定安全的,當然我們的環境也會安全。

身心安寧-身心的平衡和穩定

身體不適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機能失衡。佛家稱之為“四大”──水火風失衡,即寒熱失衡、飲食失衡、睡眠失衡、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作息不規律,都會使我們的身體失衡。另外,無法控制內心的浮動,導致各種不由自主的情況,也會損害身體的健康。

另外,外界的誘惑和環境的壓力也會讓我們失去平衡。本來是不想生氣的,結果生氣了。本來我不想喝酒,但也不想賭博。本來就不想暴飲暴食,為了控制自己的煩惱也盡量吃吃喝喝...這些都根植於內心的不平衡,最終會演變成身體機能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當妳發現自己內心的矛盾、痛苦和不平衡時,首先要註意自己的呼吸,然後再註意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麽。然後對象化自己,觀察自己為什麽生氣。妳在生什麽氣?看看妳生氣時的呼吸。心臟跳動如何?接下來,關註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嗎?

也就是說,當妳的心不穩定的時候,不妨馬上把心思轉移到觀察身體的各種反應上來,妳的心情馬上就會平靜下來。這種平衡和穩定身心的方法很有用,但是要經常練習。

所以,實行“精神環保”,其實就是用佛法來調節我們的心;雖然不可能壹下子成佛,但至少可以用這些簡單的方法來平衡身心。

另外,遇到重大困難的時候,再急再慘也沒用。妳要提起精神,念誦阿彌陀佛、觀音聖名,祈求佛菩薩保佑,給妳信心和力量。其實當妳念誦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的名號時,妳的心情已經很平靜穩定了。

安居樂業——家族企業的幸福與保障

家的定義是指住在壹起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壹個家,我們都有不同層次的家。有家就要有家眷。盡快,就是愛,關心,親近,關心,愛護妳所屬的人,這叫依賴。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互相照顧、關心和鼓勵,互相愛護和幫助,還必須有責任、義務和倫理關系。

現在的普通家庭都是大家庭隔出來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穩定性往往比較弱,夫妻之間經常會為了壹點小事吵架離婚。孩子稍微長大壹點,就開始叛逆,甚至離家出走。

如果能從小家庭做起,逐步擴大範圍,把我們服務的機構、公司、組織當成自己的家,我們就會大度,不會老是圍著小家庭吵架生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以如來的事業為家務,以眾生為眷屬,這樣的家才會有非常大的範圍。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菩薩以壹切煩惱為如來,以壹切眾生共家為成佛之業。

照顧好自己的小家是菩薩此行的根本,但若能進壹步擴大,以眾生煩惱為家,承擔起“如來家業”,將是壹個高深的菩薩心願。但是,壹定不能顛倒順序,壹定要以小博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穩定與和平。

生活在和平中——在於生活的勤奮和節儉。

忙碌的人時間最多,努力和健康最好。

活得太快不壹定是壞事,活得太安逸也不壹定是好事。

很多人為了“養兒防老,攢錢充饑”,想盡辦法賺錢,希望努力工作之後,晚年能享受安穩的生活;好像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生活的穩定。

所以很多人說,老年最重要的是有壹個“老資本”。但是很多人為了錢會和父母,孩子,兄弟,朋友吵架,結果他們的錢就成了不安全的東西。

基於安全保障,對國家來說,要藏富於民;對於個人來說,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儲存在社會上,儲存在人與人之間,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社會上,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如果妳只想自己和子孫平安,十代、百代、千代之後,妳依然有衣食住行。這種想法不僅不靠譜,反而會害了妳的子子孫孫。當然,首先妳要自己創造財富,增加財富,然後妳的家庭、群體、社會才會因為妳的努力而幸福。

人應該工作,但工作不等於生活。人生不僅僅是為了物質的富足,不僅僅是為了物質欲望的享受,而是為了健康的身心和感恩的奉獻。

壹個勤勞的人,通常是健康勤勞的人,即使身體不好也會懂得照顧自己;努力的人不會孤獨。所以,我鼓勵老年人有事做,雖然不壹定是為了錢,否則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不僅讓人身體健康,心態平和,還能得到物質上的回報。但有了物質獎勵,壹定要節制使用,否則為了享受物欲,會對身心產生不健康的行為。

換句話說,努力工作應該伴隨著節儉,所以這兩個原則是身體健康的秘密。而節儉的結果,妳會有很多可以提供給別人的好處。到那個時候,妳將會是壹個人人都喜歡和欽佩的人。

忙,忙,忙,開心!累,累並快樂著!

通常,當我們忙的時候,我們會很累。當我們累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煩。其實,忙碌也是壹種幸福。可能有人會覺得,忙的人時間肯定少,但其實忙的人時間更多,因為他們會珍惜時間,會安排時間,會爭取時間,會抽出時間去做自己應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身心放松,對每個人微笑。

放松可以使我們身心健康。不管發生什麽事,遇到任何人都不用害怕,不用擔心。如果妳心存感激,妳可以微笑。如果妳經常處於緊張、悲傷、憤怒的狀態,或者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的情況下,深入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臉上肯定會缺少笑容,導致精神不健康,結果身體也不會健康。

我們應該永遠保持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也就是沒有什麽可不高興或不滿意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事情十有八九是不令人滿意的”。既然知道了80%或者90%的事情可能不盡人意,那還有什麽不盡人意的呢?

知福惜福,廣植福田,利人利己,多結緣。

俗話說“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如果能贏得人氣,時刻為別人著想,給別人安全,他們很可能也會給妳安全;把快樂給別人,別人大概也會給妳快樂,這就是“尊重別人的人,也會永遠尊重別人”的道理。

當然,這似乎是壹個遙遠的追求,有人質疑:“人不自救,天誅地滅。”如果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能造福他人嗎?

我在《四佛勸誡》裏有兩句話:“利人利己,先盡力而為”,就是鼓勵大家利人利己,而不是先利人。但是,我們首先要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造福成長他人;但是成長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那妳就安全了。

我壹生都在尋求成長,為了什麽?因為“佛教太好了,知道的人太少,誤解的人太多。”為了傳播佛法,我們要充實自己,成長起來,同時也要傳播佛法,獲得知名度,這樣才能成長得更多。

內心的平靜——在於生活中沒有欲望和滿足

要的不多,要的太多。

什麽是“需要”?即使沒有它,我們也無法生存,比如陽光,空氣,濕氣,基本的食物,禦寒的衣服,遮風擋雨的房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的交通工具、電腦、電話已經成為必需品,擁有這些必需品並不是壹種欲望。

什麽是欲望?它是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和裝飾品,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是為了撐場面。但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立場,為了配合當時的環境因緣,還是要有壹定的莊重,這也算是壹種需要,但壹定要適度。

留在青山,不怕沒柴燒,我還能呼吸,當然滿足了。

當妳的心處於憤怒、焦慮和恐懼之中,無法平衡時,讀這四句話,妳的心就能安定下來。因為還有呼吸,雖然什麽都沒有了,但至少還沒死;活著,還有呼吸,說明還有希望,就是壹個有福氣的人,何必擔心,擔心,害怕!

為了個人私利,我們應該安於現狀,安定自己的心。為了眾生的福祉,我們要盡力讓別人安心。

想滿足少壹點,就不會欲望強烈,貪得無厭,就能安定自己的心。

是壹種菩薩行為,是壹種慈悲心願,讓別人的心安心,所以要發起慈悲心願來利益眾生,為別人謀福利;否則,光是想少滿足,不僅不夠積極,甚至是消極的。

上流社會安於道,中產階級安於物,下層社會安於名利。

高人在道中心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中產男人安逸,給他壹份適度忙碌的工作,他不會自尋煩惱,也不會給別人制造麻煩;自卑的人只知道滿足於追求名利。希望大家至少能心安理得,而不是追名逐利的下等人。

安定下來——在於家庭中的愛和幫助

家庭的功能在於相互尊重、相互幫助、責任共享、榮譽共享、幸福共享、困難共享和成長共享。

家庭的溫暖在於相互尊重,家庭的價值在於相互幫助。互助就是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得到幫助。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趾高氣揚,不要以為自己是恩人,別人應該感謝妳;相反,妳應該感激和感謝對方給妳機會作出貢獻,並在服事他的過程中成長。

家庭倫理的責任和義務必須遵守,即父親要像父親,母親要像母親,妻子、丈夫和孩子也要盡好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斤斤計較,會出問題的,因為家人和我們這個社會壹樣,都有自己的責任。如果是這樣,家庭就太平了。

任何壹個與生命建立起愛與互助關系的人,都被認為是家。

家的範圍可大可小,小到壹夫壹妻制,大到壹個家庭、壹個社會、壹個宗族、壹個國家、壹個世界。任何壹個與生命建立起愛與互助關系的人,都被認為是家。

安身立命的要訣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感謝,互相奉獻。

物質上安頓下來不是真正的家;真正的解決是讓家裏每個人都各盡所能,各守本分。

家庭成員是實踐慈悲和智慧的菩薩伴侶。

把家裏的其他人當成菩薩,因為他們總是在幫助我們,警醒我們,給我們壹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特別是作為壹個佛教徒,他是菩薩道的菩薩修行者。不管家裏每個成員的性格和行為,他都是菩薩,幫助我們成長,在菩薩道上前行。

更何況菩薩是救命恩人。為了拯救苦難,我們必須首先學會受苦。有了苦難的經歷,我們才能真正成長,才能真正的安身立命,才能真正的心安理得,才能懂得拯救眾生的苦難,懂得如何拯救眾生。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會煩惱。

在和家人相處的時候,如果能經常讀這兩句話,家人會很開心。

用智慧對待自己,就不會有煩惱。如果妳沒有智慧,就要去學習、去聽聞佛法,用佛的智慧幫助自己、照亮自己的心,也用佛的智慧照亮別人的心。同時,妳要學習菩薩的慈悲,去利益所有的人,關心所有的人,愛所有的人。

壹種職業——在於身、口、心三種行為的純潔和勤奮

所有的手勢,文字,思想都叫作業。

壹般來說,擁有壹份安穩的職業,意味著妳的職業和工作有穩定和保障。但如果以三類行為的純潔和勤勉為範圍,就已經包含了個人行為和工作。

我們要註意自己的行為,知足常樂,不要輕舉妄動,沒有規矩,不要信口開河,不要三心二意。這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成就。

再者,修行菩薩道的人,要修行兩種職業:壹種是“智”,即智慧;壹個是“福報”,即好運。智慧有完整的事業,就像文殊菩薩;慈悲業力圓滿,就像觀世音菩薩壹樣。當這兩種因緣圓滿,就叫做福慧比足,那就是佛。諸佛菩薩都以眾生安定為如來事業,這種精神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榜樣。

“寶貝菩薩”要跌宕起伏,反復上升,強化菩薩對道教的渴望。

壹切發菩提心的眾生,都是普通人,都有缺點,但都是正在修行菩薩的出芽菩薩,都是“嬰兒行菩薩”。在嬰兒時期,當人們學習走路時,他們總是搖晃,經常摔倒。當他們摔倒時,他們站起來走路的時間就少了。雖然我站起來的時間少了,在地上爬的時間多了,但還是要練,長大了才會獨立站起來。

所以,作為壹個“遛娃菩薩”,要鼓勵自己。摔倒了也沒關系,重新站起來就行了,我們可以按照自己想修的菩薩道壹直走下去。

對自己的行為兢兢業業,就是敬業和勤奮。

壹切都是從“利人利己”的觀點來考慮的,也就是樂群和純粹。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要做到並不容易。即使壹切都很成功,很圓滿,壹旦出現壹些波折,麻煩和問題,妳就會懷疑自己在為誰工作,為誰工作。如果出現這些想法,那就不是專門的音樂團體了。

敬業意味著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認真;勤奮是不懈的努力和奉獻;如果對自己的心、體力、能力有所保留,那就不叫敬業、勤奮。

自己的任何行為都要以“利人利己”的觀點來考慮,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要努力為他人謀福利,為他人謀遠益和近益。如果凡事都能以這種心態面對,無論在家裏,在公司,甚至在任何場合,相信妳都會很受歡迎,很受歡迎。

在安定和諧中,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這不是現實主義,而是“現代主義”。修行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只有當下的時刻才是最重要的,它使我們能夠及時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如果我們現在有努力和不努力的機會,有演戲和不演戲的舞臺,錯過了壹個機會,就失去了壹個成長的機會。這將是壹個遺憾。所以,現在能做的,壹定要盡可能做好。

在方向感明確的情況下,始終立場堅定,步步為營。

在人的人生過程中,要盡早確立方向,考慮自己的才能、興趣、資源,包括身體健康、智力、意願等,作為判斷的依據,進而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妳不能輕易改變方向,但妳可以改變立場。比如妳今天是總經理,明天是董事長,今天是兒子,明天是父親,今天是妻子,明天是母親,妳的職位可以不斷變換。如果妳不改變自己的位置,不調整自己的立足點,妳很可能就是壹個不上進,不積極的人。

選擇好方向,站穩腳跟之後,壹定要踏實,壹步壹步來,這樣任何事業都會成功。

用智慧時時修正方向,用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普通人往往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時代的變遷,各種外界因素,自身條件的不足而感到無所適從。我不知道該怎麽辦。就像走在岔路口,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裏?

這個時候我要回過頭去想壹想:“我的根本方向是什麽?如果發現現在的情況已經偏離了原來的目標,壹定要用明智的判斷去修正。

不要自私,為自己謀幸福,不要貪多嚼不爛,輕言犧牲,不要不忠。

少關註眼前的私利,多關註深遠的公共利益。

性格的成長,菩提心的堅定,都是巨大的成功。

成功是多樣化的,多方面的。不要糾結於壹個具體的事件,壹個具體的情況,那就叫成功。即使財富、地位、事業暫時失敗,也不要失去菩提心和人格。哪怕所有的努力都不成功,只要人格成長了,人品提高了,那就是成功。

壹切都要靠各種因緣來成就,這往往不是壹個人所能控制的。個人努力是主因,業力成熟才有結果。所以,不要在壹帆風順的時候得意忘形,也不要在壹波三折的時候灰心喪氣。形勢好的時候,壹定要警醒,沒有危機感;不好的時候不要失去信心和毅力;很可能機會、環境、條件壹變,情況就會好轉。

所以用因果的概念可以讓妳勇敢面對現實,創造未來,妳不會抱怨,不會羨慕,也不會嫉妒別人。因為沒有永遠的失望和失敗,也沒有個人的成就和成功。(1995年3月25日,我在農禪寺泗安講師團培訓班上講話)

  • 上一篇:什麽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概念股
  • 下一篇:實木兒童床有哪些品牌?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