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中國近代史》第8頁提到的:?實行法幣政策後,四大家族用法幣換白銀,很快就掠奪了3.4億兩白銀。?這很容易讓讀者認為貨幣改革的目的是借機盤剝百姓。事實上,國家貨幣制度改革的背後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其歷史作用也是深遠的。
65438年至0934年,美國實行白銀政策,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這是幣制改革最直接的原因。從1929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機。這場危機不僅涉及工業、農業和國際貿易領域,還延伸到貨幣和信用領域,導致1931?從65438年到0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信用體系的危機。在此背景下,西方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以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傾銷國內過剩產品、轉嫁危機的目的。就美國而言,白銀政策的實施是壹種轉嫁信貸危機的手段。所謂?白銀政策?指美國對貴金屬白銀采取的壹系列措施,包括提高白銀價格、購買白銀、禁止白銀出口、發行銀券、白銀國有化等具體政策。其目的是增加白銀儲備,通過提高銀價來推動國內物價反彈,從而進行生產和投資。同時通過購買白銀方便傾銷產品,提高銀基國家的購買力。在中國,作為壹個以白銀為主的大國,世界白銀價格的變化會對中國的貨幣和經濟產生影響。國際市場銀價低的時候,白銀就會湧入中國;當國際市場的白銀價格上漲時,就會有大量的白銀流出。白銀在國際市場上是壹般商品,但在中國是貨幣。所以壹旦大量的白銀流出,就會導致經濟上的壹系列連鎖反應。而美國呢?白銀政策?在中國,該政策的實施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如貨幣供應極度緊張、物價暴跌、利率上升、銷售不振、銀行倒閉和倒閉。因此,只有加緊實施貨幣制度改革,才能切斷國際市場銀價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
舊貨幣制度的無序帶來的諸多弊端也是貨幣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因之壹。舊中國的貨幣種類繁雜,有重量不足、顏色各異的銀幣、銀元、銅元等硬幣,還有各種紙幣。而且中國的貨幣發行權極其分散,不僅是國家,還有私人、中外企業、金融業和非金融業。就這樣,* * *的貨幣壹直在市場上流通。這種高度不壹致的貨幣制度,不利於國家商品流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因此,改革落後的、濫用的舊貨幣制度也是大勢所趨。在1933,* * * * *?浪費兩塊錢?很大程度上統壹了貨幣,為法幣改革奠定了基礎和鋪墊。
* * *幣制改革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20世紀30年代政局的變化,更進壹步說,是防範日本侵華的戰略需要。?九個?十八?事件發生後,舉國震動,日本的野心顯而易見。大規模入侵中國只是時間問題。雖然蔣介石強調?出門在外壹定要安全嗎?集中力量消滅紅軍,但要做好日本侵略的準備。雙方壹旦開戰,不僅是軍事實力,還有經濟實力。能否在短時間內有效調動國家的資金和物資,能否承受長期的戰爭損失,極為關鍵。法幣改革有利於提高* * *財政運行實力,有利於國民經濟向戰時經濟的調整和轉型。
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國家出於各種復雜的考慮,也支持和推動了國家法定貨幣改革,使這壹改革得以實施和落實。
在此背景下,10月3日,1935+165438,全國* * *正式宣布法幣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1 .統壹貨幣發行權,將中國、中國央行、中國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定位為法定貨幣。第二,所有的谷物稅和所有的公共和私人支付,都用法國貨幣。三、取消白銀本位制,白銀全部返還國家,以填補法定貨幣儲備。四、法幣與英鎊掛鉤,實行外匯本位制。
說起法幣改革的歷史作用,人們往往會想到* * *濫發紙幣,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等等。然而,法幣改革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其他積極影響。
從當時的效果來看,法幣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具體來說,首先,它統壹了國家貨幣,有效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統壹市場的形成;二是因為法幣與現金脫鉤,中國的貨幣完全不受世界銀價波動的影響,又因為法幣與英鎊掛鉤,可以在世界市場流通?這有利於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國際收支平衡;第三,法幣發行之初規定銀元兌換壹元,但實際兌換時,60%的白銀可以兌換100%的法幣。這樣紙幣流通增加,然後法幣陸續發行,緩解了過去貨幣不足的局面,物價開始回升。價格的回升使商業和生產有利可圖,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商業和工業的繁榮。許多現象表明,法幣改革後,形勢壹直在朝著有利於中國經濟和其他國家在華利益的方向發展。
從長遠來看,法幣改革提供了壹種新的貨幣制度,是進步的,是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環。與舊的貨幣制度和貨幣體系相比,它能發揮更深、更廣、更重要的調節經濟的作用——這也是現代經濟的特點之壹。
同樣基於長遠的考慮,法幣改革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壹是貨幣改革後,國家以法定貨幣贖回民間和社會各界持有的白銀和銀元,這是壹種有力有效的資金集中手段,便於國家在全面戰爭爆發後掌握現金的調度,盡可能集中白銀等貴金屬,作為在國際市場上購買軍火物資的資金。二是法幣發行之初就規定可以在指定的金融機構不受限制地買賣外匯。抗日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在占領區收集大量法幣後運到上海、香港收集外匯資金,再用於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侵華戰爭所需的軍用物資。面對這種情況,國家* * *在1940取消法幣?外匯無限制交易?由此,日本利用法幣套匯的陰謀受到打擊,造成其財政困難。在銀元等硬幣流通的情況下,這種政策調整是不可能的。第三,抗戰開始後,資金開始向大陸後方流動,資金的流入增加了後方銀行的存款,充實了後方銀行的財力,使其擴大投資和放貸成為可能。這使得快速遷入的企業能夠恢復生產,恢復生產的企業能夠擴大生產,新建的企業能夠順利投產。因此,各種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起來,為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壹定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貨幣改革,資金不可能大量、順暢地流向內地,大後方經濟也難以經受長期戰爭的考驗。
?
回顧艱難的八年抗戰歷史時,人們往往以?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壹句話。當然,這個民族的韌性是抗戰勝利最本質、最潛在的因素,但堅守這壹點?判決?我們會忽略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不利於我們從歷史中獲取經驗。只有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才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