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以來,北上資金累計增倉48515億元,單周凈買入金額創歷史第二高,僅略低於2021和65438+2月創下的488億元歷史紀錄。自6月65438+10月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1125438+0億元,創下滬深股通單月凈買入新高。而且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22年的凈買入總額(900.2億元),也超過了2014、2015、2016的凈買入總額。
為什麽會有大規模的回歸?
2023年初以來北上資金的大規模買入,超出了很多機構的預期。到10月20日收盤65438+時,北向資金本月共買入112531億元,超過2022年全年凈買入總額(900.2億元),而這壹數字也創下了滬深股通開通以來的月度凈流入新高。
“這次外資流入的水平確實超出了我們之前的預期。”申萬宏源證券在研報中直言。申萬宏源認為,外資大幅回流和人民幣大幅升值同時發生,反映了典型的經濟基本面“中強美弱”的預期。人民幣升值速度也大大超出預期。年初以來,人民幣中間價的升值幅度自2004年的2065438+11月以來,壹直位居歷史第二,說明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疫情後的復蘇有著極高的認可度。
CICC認為,近期外資流入背後可能有多方面因素:壹是美聯儲加息步伐有所緩和,全球流動性環境邊際改善;其次,在國內政策的變化下,壓制經濟的因素有望逐步緩解,近期經濟基本面有望較快修復;第三,壹些產業政策的邊際變化影響市場風險偏好。海外投資者更關心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平臺經濟等行業的定位,以及近期壹些產業領域的邊際變化,比如海外遊戲版號的重啟。
興業證券提到,近期外資大量流入絕非“壹時沖動”。從全球資產配置來看,2022年,中國海外資本配置動力減弱,甚至壹度大幅流出。但目前對經濟、房地產風險、美聯儲加息的擔憂明顯緩解和改善。中國資產性價比的提高正吸引外資加速回流。
主流機構的說法雖然不同,但其核心觀點是壹致的:外資對中國和海外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國內政策以及海外加息放緩後的匯率變化,共同促成了外資的大幅回流。
買有權重的藍籌股
從流入結構來看,2023年初以來,北向資金正在重新布局重倉,整體呈現等比例增倉的特征,流入板塊以金融、消費為主。
從買入金額來看,北向資金等比例的特點體現在其連續買入大消費、大金融、新能源三大方向的龍頭股。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貴州茅臺、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糧液、中國平安等基準股票的北上資金凈買入額均超過50億元,其中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超過80億元的金額高居榜首。
美的集團、隆基綠色能源、招商銀行、比亞迪、格力電器、愛爾眼科等“寧組合”和“毛指數”股票也在凈買入額中名列前茅。
從北上資金持股比例變化來看,埃斯頓以2.82個百分點的漲幅位列滬深兩市第壹。此外,雲南鋁業、東方日升、安科生物的持股比例也增加了2個百分點以上。
根據CICC的分析,在近期的市場修復過程中,外資持倉較重的消費和醫藥行業表現相對較強。經過壹年多的回調,近期國外重倉的股票風格得到明顯修復,仍有提升空間。根據CICC的數據,其擬合的a股外資重倉持有指數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為10.0倍,低於2018年以來的歷史平均水平0.57倍,仍比2026年2月的估值峰值5438+0(17.2倍)低42%。
但興業證券從交易盤和配置盤的角度對北上資金進行了拆分,認為北上資金配置盤和交易盤在加倉食品飲料、家用電器、銀行、非銀金融和醫藥生物等行業有明顯共識,但兩類資金在電力設備、交通運輸、公用事業、農林牧漁、機械設備、通信和基礎化工等行業差異較大。
2023年還有多少額外空間?
值得註意的是,在券商早前發布的2023年度策略中,“外資回流”是機構的壹致預期。中信證券表示,外資是2023年a股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之壹。2023年人民幣緩慢升值,外資凈流入有望重回1000億以上。
CICC預測,2023年境外資金(QFII/RQFII加北上資金)每年凈流入a股的規模可能在3000億元至4000億元之間。
興業證券表示,回看2017至2022年,北上資金流入有明顯的“開門紅”效應。歷年來,境外投資者增倉a股從1到2月,占全年凈流入的20.9%。外資年初大幅加倉的行業有望繼續領漲市場。
從歷史行情來看,除了2022年的短期壓力外,北向基金自開通以來,每年的凈申購量基本都是逐年遞增的。同時,通過歷史經驗的復盤,a股市場往往能在北向資金入市壹個月後獲得較為明顯的漲幅。
廣發證券選取了10個交易日北上資金凈流入超過500億元的代表時間作為研究對象。從全A指數、創業板指數、中證1000指數的表現來看,在類似的北向資金快速大量流入壹個月後,上述三個指數上漲的概率均超過70%,但三個月後a股上漲的概率和累計漲幅,北向資金凈流入的動能進壹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