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受季風環流影響明顯,隨著冬夏兩季環流的變化和太陽輻照度的變化,帶來四季不同的氣候特征。冬季(12 ~ 2月):氣溫低,蒙古冷高壓強。該縣地處冷高壓的東南部,盛行西北風。天氣寒冷幹燥,很少下雨。壹年中的霜雪都集中在這個季節。春季(3-5月):是冬季風向夏季風的過渡季節,氣溫有上升趨勢。蒙古冷高壓逐漸減弱,太平洋高壓逐漸加強,冷暖空氣交換頻繁,天氣多變,氣溫多變。第壹個春天經常下雨,有時有晚霜,第二個春天有時有大雨。夏季(6-8月)時間長,氣溫高。太平洋高壓進壹步向北向西延伸,順昌多吹東南風。熱帶低氣壓經常影響北方,天氣炎熱潮濕。初夏是雨季的高峰期,經常有暴風雨和洪水。夏季至日前後,雨季結束,天氣轉為炎熱多雨,有時午後會出現陣雨、強風或雷雨。秋季(9月~ 165438+10月):是風向由夏季向冬季轉變的季節,氣溫趨於下降。大陸熱低壓和太平洋高壓減弱南撤,蒙古高壓恢復並加強南侵,少雨,天氣涼爽。深秋蒙古高壓增加,氣溫明顯下降,可出現初霜。順昌地處閩北山區,森林和石灰巖礦藏豐富,水力資源豐富,對工農業生產發展十分有利。建國前,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經濟建設。縣城交通閉塞,生產技術落後,工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商業、交通、建築等行業十分落後,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狀態。在地租、田賦和高利貸的剝削下,農民資金短缺,耕作粗放,平均畝產糧食每年只有90公斤。工業基礎薄弱。小型電站建於民國16年(1927年)。直到民國34年,羊口火電站、城關白龍泉水電站、印刷、紡織、糧食加工等20多家小型工業企業相繼建成,但多為手工操作,產值較低。由於城鄉經濟雕敝,地方財政枯竭,每年征收的稅收除省財政外,僅夠支付縣軍政開支,僅有少數用於經濟建設投資。根據民國三十四年公布的福建省決算,民國三十四年縣財政收入為1763.93萬元(法幣),其中用於黨務、行政、軍事(治安、警察)支出達117500元,占總支出的68.7%;文教衛生支出2870654.38+萬元,占16.3%;其他支出654.38+0.5639萬元,占比8.9%;但只有1.0878萬元用於地方經濟建設,占6.1%。民國35年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生產雕敝,工農業產品供不應求,物價飛漲,法幣貶值,財政拮據。除了支付軍事和政治費用,它無法投資於經濟建設。按1949年末統計,順昌縣國民生產總值只有547.37萬元(按1952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人均產值61.2元,人民生活貧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1950 ~ 1952的三年恢復期,1953年建立了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了第壹個五年計劃。到1957,第壹個五年計劃完成,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1738。社會需求更加協調,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從1958到1962,“二五”期間,由於“左”的影響,奢靡之風嚴重,行業壹哄而上,跌宕起伏。農業脫離實際,多種經營受到限制,市場物資短缺。1962年國民生產總值12010000元,僅達到1957的水平,人均收入97.8元,比1957年下降13.3%,農業產值也減少16.7%。在1963到1965的“調整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政策後,經濟迅速回升。水電建設壹般在縣、公社、大隊壹級進行,建壹批中小水電站。三年來,林區建設基本完成,建成了壹批森工企業,使山區森林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每年為國家和地方提供建築木材約23萬立方米。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2804萬元,人均產值198元,比1962年分別增長1.3倍和1倍。1966~1975期間,由於“文革”十年動亂,經濟建設遭到極大破壞,工農業生產停滯,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下降。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下降到2289萬元,比1965年下降了18.37%。1970後,順昌廣大* * *生產黨員、幹部、群眾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生產,先後創辦了磷肥廠、合成氨廠、輕工機械廠等工業企業。到1971,該地區所屬的元坑水泥廠(1985)劃歸順昌管轄。鄉(鎮)還興辦了壹批輕工業企業,工業建設也取得了壹些進展。由於多種經營的長期制約,農業結構壹直保持單壹種植格局(占65%以上),農業產值壹直停滯不前。從1975,國民生產總值4704萬元,人均產值248元,比1965分別增長67.76%和25.3%。
從1988,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459萬元,人均產值783.6元,分別比1978增長了1.3倍和1.5倍。從1978到1988的10時期,工農業總產量年均增長8.9%。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7%。都超過了此前30年的平均增速。順昌縣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占66.4%;農業占33.6%。工業起主導作用,為順昌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奠定基礎。
2007年,順昌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46億元,比2000年翻了壹番,比上年增長13.9%,為1995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分別達到5.7%、12.4%、20.6%,呈現出“壹產穩、二產快、三產高”的良好態勢。財政總收入2665438+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收入65438+3300萬元,增長22.2%,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60元,增長21.4%;農民人均純收入5123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438+3800萬元,增長14.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7.5億元,減少9048萬元,貸款余額6543.8+0.8.6億元,增加2.4億元。
2008年總產值351億元,增長13.9%,其中第壹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8.25億元、1.205億元和1.480億元,分別增長5.2%和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0元,增長21.4%;農民人均純收入5123元,增長13.5%。
2013壹季度,順昌經濟運行開局良好。除財政總收入和外貿出口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良好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543.8+0.98億元,同比增長654.38+0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6億元,同比增長4.4%;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1.551億元,同比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7億元,同比增長2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億元,同比增長8.5%;財政總收入完成8500萬元,同比下降1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300萬元,同比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0元,同比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66元,同比增長16.2%;實際利用外資837萬美元,同比增長15.6%;1-2月期間,外貿出口1019萬美元,同比下降67.6%。建國初期,經過土改、林改、農業合作化,農業經濟以集體經濟為主。根據1962統計,順昌縣161266畝耕地中,國有農業企業經營411畝,占0.25%;生產隊集體管理160855畝,占99.75%。1988年,順昌縣耕地面積197757畝,其中國有農業經營598畝,占0.31%;農戶承包的197159畝,占99.69%。順昌縣林業用地面積243.3萬畝,其中國有林場、采育場、苗圃經營50.44萬畝,占林業用地的20.73%。集體經營1689600畝,占69.45%;社員管理自留山23.9萬畝,占9.82%。
2007年農林牧漁業產值6543.8+0.334億元,增長6.3%。農業產業基地規模擴大。成功與國家航天育種部門合作建立“中國(順昌)航天高新技術應用農業示範基地”,全年完成更新造林3.57萬畝,非林地造林3382畝;柑橘面積108600畝,總產量達到83000噸。食用菌栽培8500萬袋;煙葉種植面積達到7287畝,增長665438±0%,總產量2.39萬噸;畜牧水產養殖回升,新增4個規模化養羊場。順昌縣羊1.92萬只,生豬6.37萬頭,水產面積1.22萬畝,螺旋藻養殖面積200畝。
2008年,農林牧漁業產值6543.8+0.334億元,增長6.3%;糧食總產量6.76萬噸;柑橘面積7240公頃,總產量8.3萬噸。種植食用菌8500萬袋;煙草種植面積484.8公頃,總產量2.39萬噸;羊19200,豬63700,家禽53000,兔32300。水產品產量4915噸,新增螺旋藻養殖面積13.3公頃。順昌縣農業龍頭企業48家,產值6.42億元,增長41.3%。
2013壹季度,第壹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5.6%,比去年同期增長1.8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拉動力比去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為12.3%。1948年,順昌縣有水電站、糧食加工廠、印刷廠、紡織廠、啤酒廠、造船廠等20多家私營小型工業企業,年總產值50.78萬元(按1952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1952年,順昌縣共有工業企業4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和縣集體所有制4家),總產值79.4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65438+萬元,占654.38+02.58%;集體所有制企業產值1.22萬元,占1.53%;個體私營企業產值68265438+萬元,占比85.89%。
1957以後,公有制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到1965年,順昌縣共有87個單位(全民所有制31戶,集體所有制56戶),年總產值246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產值占88.9%;集體所有制產值占11.1%。1961年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有了很大發展,到1970年占順昌縣工業總戶數的63.5%。1971年,土地上建起了磷肥廠、合成氨廠、紙漿廠、輕工機械廠、軸承廠、刀具廠等大中型工業企業。到1978,順昌縣有全民和集體工業企業135家,總產值5755萬元,其中全民工業產值4755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654.38+00.30萬元,占比654.38+07.82%。
1979以後,在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指引下,企業活力增加,個體私營工業企業開始發展,成為公有制的有益補充。65438-0985年,個體私營工業企業產值1.3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05%。到1988,順昌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6832萬元,比1978高出1.64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0054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9.73%;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61.76萬元,占36.69%;個體私營工業產值4965438+萬元,占2.92%;外資工業企業(合資、合作、外商獨資)產值1110000元,占比0.66%。個體私營企業經濟快速發展,比1985高2.4倍。
2007年,順昌縣工業產值33.6億元,增長19.2%,規模以上工業由80家增加到90家,產值28.5億元,比上年凈增6億元,增長20.5%,為2004年以來最高。順昌縣產值超5000萬元的企業有7家,新創的“幸福”保健品省級名優。工業效益同步提升,累計實現利稅2.8億元,同比增長136.3%。五大主導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所有產業增速均超過20%,累計完成產值25.5億元,增長23.6%;旅遊業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寶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已通過省建設廳評估。“寶山尚湖森林人家”入選福建省第二批森林人家休閑旅遊開發項目,華陽山景區通過國家3A級旅遊評定。繼續開展創業競賽,落實“四個壹百”和“四個壹批”工作機制,推進項目建設,擴大投資,拉動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05438+0億元,增長23.5%。實施項目190個,其中省市重點項目6個。16縣重點項目投資518萬元。洋口電站成功蓄水發電,富寶公司甲醇“3改8”、榮昌公司20萬噸鍋爐節能技術改造等項目建成投產,八號窯、石磨水泥廠余熱發電等壹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調整工業園區發展政策,實行縣領導掛園制度,推進“壹園壹區壹平臺”建設。金山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壹期完成征地工作,新屯園區二期開工建設,順昌閩臺農林產品加工平臺壹期通過評審,投資400萬元。深化“領導掛點、部門負責”的招商機制,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校的經貿技術交流合作,開展組團參加招商、舉辦順昌項目專場招商等活動,促進山海合作。全年引進投資3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總投資318萬元。適應出口退稅政策和人民幣升值的新形勢,我們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外貿呈現“三增長”,合同外資51.22億美元,增長12.8%,實際利用外資3250萬美元,增長22.5%,外貿出口總額201萬美元,增長28.6%。
2008年工業總產值39.2億元,增長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3.0元,增長17.5%。化工、建材、竹木、電力、食品、保健品五大主導產業全面增長,完成產值29.7億元,增長17.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9.5%。金鴻鋼繩、榮昌武夷獲省著名商標,武夷牌PVC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天府油脂公司被評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被列為省油茶產業建設重點縣,全省唯壹的生物質能源和生化原料基地縣。新屯工業園投資2097萬元,完成110千伏變電站及其他附屬工程,新征用工業用地6.93公頃,平整土地15.33公頃;金山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新征地40公頃;鄭方閩臺農林產品加工平臺已完成投資165438+80萬元,新增土地30公頃。
2013壹季度,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1551億元,同比增長14.2%,增加值達到3.87億元,同比增長10.9%。主要特點:壹是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業等三大行業領先。六大行業中,除建材冶煉業外,其他行業產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木產業產值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9.3%、45.1%、54.4%,* * *工業產值713萬元,占順昌縣工業總產值的45.9%,增加2.26億元,占比46.5%。第二,輕工業比重工業增長快。重工業產值654.38+0.338億元,增長654.38+02.3%;輕工業產值213億元,增長65.8%,增速比重工業快53.5個百分點。三是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值比重提高。壹季度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值3.8億元,同比增長51.3%,占順昌縣工業總產值的24.5%,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四是70%產品產量增長。列入順昌縣工業產品產量統計目錄的22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17。產品產量大幅增長:精煉食用植物油1200噸,增長119.8%;人造板15200立方米,同比增長107.5%;紙制品1557噸,增長54.7%;鐵合金9044噸,增長45.0%;發電量1.21億千瓦時,增長30.2%。五是工業企業效益提高。6月5438-2月,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059萬元,同比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 *實現利潤61.4萬元,同比增加2393萬元(-1.779億元);稅收1509萬元,增長6.6%;虧損企業虧損額1427萬元,同比減少2880萬元,下降66.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順昌縣的商業是私有的。據1949年末調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90萬元,其中商業零售額350萬元,占89.74%;工業零售額654.38+0.90萬元,占比4.88%;餐飲及其他行業零售額21萬元,占比5.38%。1950年65438+10月,在上海(今洋口鎮)設立南平貿易公司營業所,隨後擴大國營商業,從上海貿易分公司設立國營外國百貨、糧食、木材、土產四家。1952年4月,大埔供銷社成立,只有集體業務。從1950到1952,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順昌縣的私營企業增加到511,攤販77家。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90萬元,其中國營商業和供銷社零售額* * * 161700元,占3.3%;個體私營商品零售額473.83萬元,占96.7%。
1956、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順昌縣有國營商業9家,公私合營商業42家,合作商店和收購機構143家,194 * *家。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09萬元,其中商業零售額645萬元,占91%;工業零售額654.38+0.9萬元,占比2.7%;餐飲及其他行業零售額45萬元,占比6.3%。1958下半年,在“大躍進”中,公私合營和合作商店、集團都上升到世界之巔,成為單壹的國有商業經濟。“文革”期間強調專營,渠道單壹,導致商品流通不暢,購銷業務減少。從1967年開始,社會商品零售額連年下滑,達到1971年,年零售總額只有2419萬元,還沒有達到1966 2419萬元的水平。
1978後,政策放寬,經濟搞活,逐步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系。改革開放後,個體私營企業逐漸發展起來。198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5955萬元,其中國有商業零售額占38%;集體商業零售額占53%;合資企業及其他業務零售額占比5.1%;個體私營企業零售額占0.3%。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占3.6%。1988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983萬元,其中國有商業零售額占33.7%;集體商業零售額占38.5%;個體私營商業零售額占21.68%;合資企業及其他業務零售額占比1.6%;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占4.5%。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迅速。與1981相比,商品零售額從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0.3%提高到21.68%。此外,交通、郵電、城市公用事業等。屬於國民經濟;建築業由集體經濟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