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原本在二戰後黯然失色的反器材步槍再度崛起,並被隱藏在反器材的名義下。在這個時代的潮流中,斯太爾奧地利積極行動,研發出AMR 5075遠程反器材步槍。
AMR 5075采用槍管長沖程後坐原理。射擊時,槍管連同槍栓壹起向後移動200 mm,然後槍栓旋轉解鎖,暫停在後方位置。此時槍管返回原位完成彈殼彈出,槍機再次復位推動彈匣內子彈完成裝填。槍管套在類似火炮液壓氣動後坐緩沖系統的結構中,起到緩沖作用。
這種長沖程結構和多膛炮口制退器使該槍發射彈藥具有更大的後坐力,有助於提高膛壓和彈藥口徑。事實上,該槍的後坐力與常規的閂動式步槍接近,完全在士兵的承受範圍內。
最初設計者計劃采用12.7mm口徑作為子彈口徑,設計了壹種尾翼穩定的穿甲彈進行測試。希望AMR 5075能在1000m的距離發射這種彈體,穿透導彈炮彈、燃料庫等目標。但設計者可能認為彈藥威力不夠,最終將彈藥口徑定為14.5 mm,重新設計了穿甲彈。
這種新型彈藥使用金屬底部和塑料外殼。箭頭形狀的彈頭重20克,用塑料原料包裹。這種彈藥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找到壹種重量輕、強度大的槍托。經過反復試驗,設計師確定了壹種塑料材料。
與常規彈藥的底部點火燃燒不同,這種穿甲彈還有壹個金屬管,底部點火燃燒的火焰直達推進劑中間。彈頭射出膛後,輕質塑料彈托在空氣阻力下打開脫落,只剩下鎢合金彈芯飛向目標。
這種彈藥發射後初速可達每秒1500m,有效射程2000m。它可以在800米的距離穿透4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威力甚至超過巴雷特。即使是對付T-54/55這樣的目標,也有機會造成側翻或者後面的傷害。
AMR 5075的噴槍結構類似於無托盤結構。彈匣容量為5發,從槍的右側以45°的向下角度插入彈匣。不同於傳統的雜誌插入方法。槍管液壓套中間安裝壹個小腳架,槍正上方安裝壹個10倍光學瞄準鏡。
AMR 5075遠程反器材步槍首發於1990,性能無疑無可挑剔。特別是發射尾翼穩定的穿甲彈,面對中國的62式輕型坦克等目標也有著不可抗拒的優勢。對於常規戰車、裝甲運兵車等目標來說,簡直是小菜壹碟。
AMR 5075剛出來的時候,就遭遇了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蘇聯解體後,各國開始轉向經濟發展,而不是軍事建設,因此對AMR 5075不感興趣,沒有實際軍事需求。
另外,AMR 5075作為反裝備武器,也有自己的問題。其優異的性能與其高昂的價格成正比,尤其是尾翼殼穩定的穿甲彈,甚至比普通的機彈還要貴,射擊訓練成了壹大負擔。
盡管如此,AMR 5075的出現仍然對軍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但其研發過程中湧現出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對後續武器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AMR 5075作為壹種高性能武器,在壹些特定的任務場景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軍事實力的提升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