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行業成熟之前的表現。近年來,隨著行業發展水平的明顯提高,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正在受到全方位的擠壓,生存環境日益嚴峻。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飼料加工企業12291家,同比減少1321家,下降9.7%;2010年企業數10843家,同比減少1448家,減少11.8%。
目前,我國飼料行業正處於產業調整期。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建設現代飼料工業體系。按照“提高門檻、減少數量、轉變模式、增加效益、加強監管、確保安全”的原則,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環保的飼料產品;鼓勵飼料生產企業競爭,建立飼料行業信用體系,實行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統籌國際國內市場,加強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努力構建安全、優質、高效的現代飼料工業體系。產業政策調整的影響和產業環境的變化會導致行業門檻的提高,進而淘汰壹批企業。據預測,未來中小型飼料企業的倒閉潮會更大。有專家預測,未來五年,將有超過30%的飼料企業主動或被動退出市場競爭。
二是生產成本高,利潤空間被擠壓。
中國飼料原料市場已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受自然災害、資源減少和國際貿易的影響,近兩年飼料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動飼料產品進入高成本時代。由於飼料行業的下遊是養殖業,成本的增加會直接擡高畜禽產品的市場價格,畜禽產品的價格變化關系到廣大市民的生活。因此,飼料價格上漲。
空間上不能有大的增長,否則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同時,隨著中國進入高人工成本時代,飼料行業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目前國內外通貨膨脹的嚴峻形式,助推了飼料企業人力、原料、資金等壹系列成本的全面上漲。由於大部分大型壹條龍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自己設立飼料廠,現在飼料產品的利潤率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持平
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明顯下降,而且這種趨勢沒有減弱。隨著養殖的大規模推廣,飼料產品利潤率的下降和回歸是客觀規律,這個過程會壹直持續到產業整合基本完成。
三是資本運作加速,社會資源更加集中。
目前,我國飼料企業生產規模穩步增長,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企業數量明顯減少,社會資源逐漸向大企業手中集中。2010年產5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或企業集團30家,占全國總產量的42%,分別比2005年增長13和17%。
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化功能的增強,壹些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企業紛紛尋求上市,飼料企業的資本運作成為資本市場上壹支值得關註的力量。從新希望、通威、中牧、鄭弘等老牌上市飼料企業,到近幾年新上市的天康、天邦、正邦、大北農、海大、金信農、唐人神等飼料企業,加上即將上市的禾豐、雙胞胎等飼料企業,其數量在畜牧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隨著飼料行業成熟度的提高,其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特征逐漸顯現並占據主導地位,飼料行業已經進入資本時代。可以預期,隨著行業的發展,會有更多的飼料企業尋求上市,企業的社會資源會更加集中,有利於行業的整體升級。
第四,精細化養殖管理,專業化水平凸顯企業競爭力
近年來,規模化、精細化養殖趨勢拐點的出現,為行業加速整合帶來了機遇,飼料行業聯盟、重組、兼並步伐明顯加快。隨著散戶退出的規模化養殖進程,在目前還很分散的飼料行業,競爭優勢讓優秀企業展現出了可持續成長的能力。
目前,大型養殖企業普遍采用更加高效、精細化的多級飼養方式,需要專業化生產飼料,這對飼料企業在動物營養研究、配方技術、生產工藝、質量控制、技術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飼料企業不具備集中采購、規模化生產的低成本優勢,也不具備多級飼料。
R&D和生產的相關技術能力,第三,無法支撐多級飼料銷售要求的服務營銷網絡和團隊建設,將在新壹輪市場競爭中加速退出,為優秀企業留下充足的市場空間。在此契機下,專業化生產水平高、服務營銷模式成熟、精細化渠道管理有力的企業集團,將在穩步獲得行業增長之外的回報的同時,逐步實現凈利潤率的小幅提升。
五是飼料資源短缺,發展非常規飼料空間大。
中國飼料資源不豐富。豆粕生產主要依靠進口大豆,進口依存度在75%左右,魚粉進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飼料玉米消費量已超過1.100萬噸,占國內玉米年產量的64%,玉米供應日趨緊張。長期來看,隨著水產養殖和飼料行業的不斷發展,大宗飼料原料的供需矛盾將進壹步加劇,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和波動更加頻繁是必然趨勢。目前,在玉米和豆粕價格高企、飼料產品利潤率下降的形勢下,我國以玉米-豆粕為主的膳食結構正在受到市場的沖擊。
今後,市場上會越來越多地出現雜糧雜粕膳食。目前,DDGS(玉米酒糟蛋白)、稭稈發酵養鵝和稭稈青貯飼料飼養牲畜在飼料行業廣泛應用,是非常規飼料利用的典型案例。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稭稈消費量將增加10萬噸,飼草稭稈利用率將達到50%,雜粕、藥渣、食品加工副產物等存量較大的非糧飼料資源優質化處理水平將顯著提高。下壹步,國家將推進利用動物加工副產物生產優質蛋白示範基地建設,利用食品工業廢渣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優質蛋白示範基地建設,這是非常規飼料開發利用的重大商機,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飼料資源短缺。
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環保飼料生產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飼料生產中普遍存在資源浪費問題。有些廠家為了達到特殊效果,往往采用不科學的飼料配制方法,如故意提高蛋白質、鈣、磷的水平等。由於畜禽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不僅不能發揮有效作用,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不利於節能減排。
在新時代,中國飼料工業的發展將實現以下目標:低氮低磷等環保飼料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取得明顯進展,飼料產品中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藥物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更加規範,飼料工業單位產值能耗穩步下降。為此,有關部門正計劃選擇壹批大型飼料生產企業,建立壹個蛋白質飼料資源高效利用示範基地,並結合氨基
酸平衡技術,開展低豆粕、低魚粉和低氮飼料產品的生產和示範。可見,在全社會致力於推進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開發低磷、低氮、低碳、環保的新型飼料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生產形式的七大變化,散裝飼料將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的飼料生產已經非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也是專業化水平很高的行業。隨著社會分工的進壹步明確,飼料產品的專業化配送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壹些發達國家和中國臺灣省,專用散裝配料車已被廣泛使用。雖然這種形式在中國大陸也有,但主要用於肉雞飼料的配送,很多都是大企業做的。
用,真正商業運作的並不多。這種商業模式不僅可以提高飼料加工和飼養管理的自動化水平,還可以節省包裝成本和人工成本,縮短飼料儲存時間,在壹定程度上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據悉,今後國家將加大對飼料行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減少加工損耗,提高加工效率,鼓勵飼料生產企業推廣“廠廠對接”銷售模式,普及配合飼料散裝運輸和儲存技術,降低包裝和銷售中間環節成本,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這是壹個很大的技術體系。雖然現在還沒有廣泛使用,但是研究領域正在做這方面的準備,從袋裝飼料到罐裝車運輸,設計壹些標準,從飼料廠的詳細標準,運輸車輛的標準到養殖場和飼料輸送設備的標準,有壹整套的技術體系建設問題,這也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註食品安全,飼料產品被賦予新內涵。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其中與飼料質量有關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如含三聚氰胺的牛奶、雞蛋、含瘦肉精的豬肉等。這些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在飼料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壹些消費者誤認為雞肉含有激素,壹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指出雞肉中的激素來自於飼料的添加。以上所有的誤解使得
飼料行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
新時期的飼料生產已經超越了畜牧業,與普通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從今年5月1開始,新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開始實施。隨著新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生效,以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註,飼料企業在選擇添加劑產品時會越來越理性和現實,研發方向會越來越貼近實際。
在此前提下,生產微生態制劑等抗生素替代品,減少甚至不用抗生素和部分公眾敏感添加劑,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將是飼料企業需要突破的重點方向,發展空間廣闊。
9.轉變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分散市場風險
專門從事飼料工業的提煉、提煉和擴大,
做強是我們的傳統,現在這個傳統首先在肉雞行業受到挑戰。全世界公認的趨勢是,未來很難出現單壹的商品肉雞飼料生產商,必須實行從養殖到孵化、飼料供應到防疫、養殖到屠宰加工的壹體化管理,分散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壹點。
近年來,飼料行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壹批大型飼料企業將產業鏈延伸至養殖、屠宰、加工,成為水產養殖產業化的中堅力量。比如,新希望構建了豬禽養殖、飼料生產、食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正邦、艾格菲近年來進入生豬養殖領域,打造生豬產業鏈。其他企業要麽涉足畜禽養殖,要麽涉足獸藥、疫苗生產、食品加工等領域。未來,飼料行業管理模式的轉變將更加突出,因為只有延長產業鏈,才能更好地提高抗風險能力。預計延伸產業鏈將成為下壹步壹線飼料企業的主流選擇。
買方市場來了,提供增值服務,贏得行業終端。
在賣方市場時期,只要飼料在市場上缺乏,不管質量如何,都可以出售。即使養殖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造成了壹些損失,也不壹定認為是飼料的質量問題。展覽會、產品推介會、訂貨會成為企業推廣產品的有效渠道。在飼料行業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養殖終端的客戶越來越挑剔,這其實是養殖終端成熟的表現之壹,也能提升飼料企業的競爭力。
新時代,養殖場不僅要求飼料質量合格、價格低廉,還需要飼料企業提供有效的售後服務,甚至是專職保姆服務。除了關註如何養好家禽,他們還希望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市場信息,提高自己的生產經營水平。由於飼料企業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如果能夠在提供優質飼料產品的基礎上,提供企業經營的分析預測、投資與利潤分析、市場風險分析等有價值的信息,將會積極贏得用戶的信任,從而實現真正的增值服務。因此,飼料企業必須將銷售和服務有效結合起來。在向養殖場銷售產品時,還應配套售後服務,實現及時、便捷、全方位的技術服務。作者:裴紫
(文章來源:中國家禽業指南,作者:農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