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約6000年前,嶺南先民就已經用獨木舟在近海活動了。
距今5000 ~ 3000年間,東江以北近百公裏的惠陽平原,已經形成了以陶瓷為紐帶的商圈,其影響通過水路延伸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通過研究海船和出土陶器的分布區域,以及肩扛石器、銅鼓和銅鈸,得知先秦時期嶺南先民曾穿梭於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了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根據出土文物和結合古代文獻的研究,南越國已能制造25 ~ 30噸的木船,並與海外各國有相當的交往。
南嶽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漆器、絲綢、陶器和青銅器。舶來品正如古代文獻中所列,“珠、犀(牛)、玳瑁、果、布之合。”主要通商口岸為番禺(今廣州)、徐聞(今徐聞)。
二、西漢中後期和東漢: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漢朝歷史。《地理誌》記載“南漳賽、徐聞、合浦船行”...有長譯,屬黃門,都隨申請人去了海城明珠,琉璃,奇石,異物,金雜。..... "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滅南越後興起的。東漢時期(尤其是後期)船只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第壹次通過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來自中國的官方商人也抵達了羅馬。這標誌著真正橫跨亞非歐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隨著漢代養蠶業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壹時期的主要出口產品。乳香(香爐)和家仆(燈籠俑)在以前的進口中是看不到的。
由於漢朝疆域向東南亞部分地區擴張,政府加強了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沿海港口和城市的管理。如今天的徐聞,“左右待官,貨物積於郡南此處,以備其需,交易之用”。還有壹些重要的商業城市,如番禺、徐聞、合浦(今合浦附近)、龍變(今越南河內)、廣信(今梧州)、釜山(今貴港)、桂林(今桂林)。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嶺南與大陸之間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也變得重要起來,並得到了修復。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孫吳政權第五年(226),黃武設廣州(郡治今廣州),加強了南方的海上貿易。
據史料記載,廣州在東晉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對外貿易涉及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包括東南亞國家,還包括印度的大秦和西方的歐洲。運作方式是中國政府派使團出訪,外國政府派使節向中國進貢。
絲綢是主要的出口商品。進口的有珍珠、香、象牙、犀牛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財寶、犀牛、赤霞珠(棉布)、花斑布、鉆石、琉璃、珍珠、檳榔、鬥鸞等。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的發展,外貿收入成為南朝的財政依賴。
另壹個說: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 22 '-25° 56 ',東經117° 34 '-119° 05 '。面積為11220.5千平方公裏。轄鯉城、豐澤、羅江、泉港四區,石獅、晉江、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五縣。人口654.62萬人(不含金門縣)。傳閩南話。泉州是著名的僑鄉,也是臺灣省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國務院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中國四大對外貿易口岸之壹,在宋元時期與亞歷山大港並稱為東方第壹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人文豐富,文化繁榮。這裏中西文化的長期交流與交匯,造就了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保存了以南溪、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輝煌古今文化遺產,以及大量珍稀的中外歷史文化瑰寶。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開元寺、老君巖寺、景清寺、伊斯蘭聖墓、曹安等中世紀幾大宗教的寺廟。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名作,還有九日山的摩崖石刻、祈風圖,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商的友好往來。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寺廟天後宮、德化曲鬥宮古窯址等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到處都有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大成戲,古樸典雅。
南音,中世紀宮廷音樂的“活化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黎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陳醋等名優土特產遠近聞名,是饋贈親友的佳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也是臺灣省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目前,泉州海外僑胞600多萬人,港澳同胞68萬多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臺灣省漢族同胞中,泉州人占44.8%。長期以來,泉州的廣大海外鄉親和愛國僑胞為我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