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漢族,61歲,黨員,重慶市竹縣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
作為夏莊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艱苦奮鬥,連根拔起,是黨員中基層幹部的傑出代表。原來的下莊村四周都是高山峭壁,只有壹條狹窄的小路盤旋在懸崖上,幾乎與世隔絕了幾代人。從1997開始,毛香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在懸崖上開鑿出壹條8公裏長的“天路”。
初山公路建成後,他帶領鄉親們克服重重困難。用了15年的時間,探索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找到了壹條致富之路。2065,438+02670元,夏莊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改變了村裏貧窮落後的面貌。2016,夏莊村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
第二,鄭丹
男,藏族,41歲,群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蔣倩鄉致富帶頭人。
自從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駐村幹部的宣傳下,丹接受了壹些新的思想和觀念。他堅決不做貧困戶,思想上改變了“有所等待”的觀念。在駐村幹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設項目當苦力,同時帶領村民幹活,帶動貧困群眾堅定信心,理清思路,激發內生動力。
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他改進工作方法,充分利用鄉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平臺,帶領壹大批村民通過打工脫貧。在他的帶領下,查庫那村有很多沖出貧困的典型。他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功實現了脫貧致富,為進壹步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三,傅凡平
女,漢族,48歲,群眾,陜西省宜川縣蒙恩農產品經銷有限公司董事長。
她被稱為“黃土地上最倔強的女人”。18歲那年,壹場大火讓她失去了手和臉,壹夜之間失去了三個親人。後來,由於胃癌和丈夫的意外受傷,本來就貧困的生活更加艱難。
2015年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她搭上了扶貧的電商快車,先後創辦了宜川縣“郭雲香”易門農產品、陜西蒙恩遊喧電子商務、楊淩蒙恩遊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銷售額從50萬元增長到3500萬元。
她致富後不忘老鄉,資助了兩名殘疾貧困學生,建立了蒙恩優選扶貧平臺,創辦了蒙恩優選智能供應鏈,優先解決了殘疾人和貧困戶的就業,幫助村民建起了60多家網店,帶動了620多名殘疾貧困人口創業。
第四,王傳喜
男,漢族,52歲,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戴村黨員、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王傳喜1999上任,決心帶領村民“連根拔起,摘掉窮帽子”。
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中的人,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裕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達到13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是20年前的30多倍。
王傳喜堅持在發展中利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後建設了“印象世代村”等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方式,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戶貧困戶穩步脫貧,總投入超過65438+億元。
動詞 (verb的縮寫)王兆全
男,苗族,50歲,群眾,貴州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寺嶴村村民。
王兆全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癥,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用自己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誌和幫助他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壹個個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他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實現年收入兩萬多元。
2065438+2008年6月,他主動申請“脫貧”,率先成立了村裏第壹個專業養殖合作社,動員鄰居將肉牛養殖推廣到周邊村莊。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2185頭,年均收入約6000元。
他願意“展示自己”,把自己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養殖經驗分享給幹部群眾。他的事跡被制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播放,有力地鼓舞和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人民網-2020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