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合作互通* * *共享的理念,構建社會治理人人有責有責的命運,構建全民* * *共建* * *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就是實現社會善治的過程,政府和社會應該各歸其位,各負其責。要堅持維權和維穩相統壹,完善維護群眾利益機制。善於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局面。
2.強化社會治理基礎制度。
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起著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服務管理。人無信不能立,商無信不能興,國無信不能立。弘揚守法誠信,既要加強教育,也要加強制度約束,形成守法誠信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心理調適和引導,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預防和降低社會風險。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體制機制。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和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要以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重點,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形勢的能力。
更好地把政府引導和市場力量結合起來,統籌建設大數據、雲計算中心和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為提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整體效能提供信息支撐。善於把運用法治的功能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結合起來,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調處綜合機制。
4、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目前,中國的社會治安形勢總體良好。在壹個654.38+0.3億多人口、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並不容易。
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由於各種復雜的國際因素的影響,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風險社會,中國國內的風險因素日益突出。我們要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原則,加快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5.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
高度重視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壹條重要經驗,也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壹件大事。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基礎,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壹條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之路。
擴展數據:
創新社會治理,讓人民更加幸福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 * *建設* * *治理* * *的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各種矛盾和風險相互交織,給維護社會整體和諧穩定帶來新的壓力。如何及時發現和有效應對矛盾風險,如何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國家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社會矛盾呈現出新特點、新類型。只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加強這方面的機制建設是創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環節。”
要註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通過構建充分體現交換正義和分配正義的完整體系,減去社會矛盾,加上公平正義,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人民網——創新社會治理,讓人民群眾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