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田到怡安科技,從秦風農業到科龍電器,近年來,壹批上市公司因涉嫌財務造假醜聞被曝光,而幕後總有壹個“陰謀家”:大大小小的會計師事務所。
上市公司造假案中的“十假九謀”
在炮制藍天神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華倫會計師事務所,既不是第壹例,也不是最後壹例中介機構因涉嫌虛假陳述被告上法庭的案例。東方電子、st九洲、錦州港、科龍電器等證券民事賠償案中,都有會計師事務所的身影。
7月初,小股東張愛萍起訴科龍電器和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虛假證券信息壹案,被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7月底,來自全國各地的59名律師組成了“科龍、德勤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全國律師維權小組”,召開會議討論德勤“虛假陳述”訴訟中的法律問題和協調行動。
宋壹欣律師表示,藍田案的判決表明,只要虛假陳述存在,股東就可以將德勤列為第二被告,要求承擔連帶責任。
這不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壹的德勤第壹次在中國受到質疑。此前,審計署在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質量檢查時發現,德勤華永在審計中已查出安徽省顧靖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少繳企業所得稅,但“未具體說明”。上海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副主任朱德峰說:“這說明德勤的職業道德有問題,這是會計師事務所最嚴重的問題。”
會計師事務所涉嫌與上市公司合謀造假,早已是“窗戶紙”。今年4月10日,華元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確實存在財務數據失真、會計處理不當、收入不實、虛增利潤等問題”。公司2001、2002、2004年的凈利潤應該是負數,但在上海東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下,結果是“盈利”4946萬元。
浮出水面的類似上市公司造假案,也明顯呈現出“十假九同”的特征。從2000年開始,幾乎每個造假公司背後都有壹個問題會計師事務所:瓊民源事件中的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銀廣夏事件中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鄭百文事件中的鄭州會計師事務所...
中介機構參與詐騙,根子在監管不力。
“誠信為本,以德為先,遵循準則,不做假賬”是會計人員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底線。但現實中,為什麽“警察”和“小偷”會相互勾結?
監管不嚴,有法不依。復旦大學教授魯長江說:“100個小偷中只有壹個能被抓住,其余99個毫發無損。”法規的虛假和監管的缺位,導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被發現是“小概率”事件。魯長江指出,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現象很普遍。會計師事務所為上市公司出具的財務審計報告80%以上是“無保留意見”,只有20%的報告可能會指出壹些問題。
懲罰不力,誠信缺失。上海光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塗勇表示,雖然《證券法》和《註冊會計師法》禁止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但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民事賠償和刑事追究存在法律適用問題,主要是行政處罰,很少通過司法途徑實現民事賠償。如湖北立華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壹個“績優神話”,為湖北興化、活力28等5家上市公司出具虛假業績陳述,事後才被合並。
起訴不受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判決,判決不執行。這種奇怪的情況在銀廣夏、錦州港、東方電子等證券民事賠償案件中屢屢出現,而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上市公司造假的幫兇,卻逍遙法外,造假的預期收益遠遠超過違法成本。
魯長江指出,監管不力和處罰不力,客觀上等同於縱容違規行為。就連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也在內地不斷遭遇誠信危機。比如畢馬威被財政部通報批評,還被指為錦州港案打官司;普華永道被財政部責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隆門”等等。但最終,這些事件也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