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壹個叫裴的有錢人的孫子,單傳三代,幼時失去父母,在祖母的嬌縱下缺乏管教,最終釀成大禍——被壹個妓女勒索,憤然殺死其中三人,被判死刑,並於秋季執行。入獄前後,奶奶花了很多錢賄賂官方,但多次未果,為了有個家,只好在獄中結婚。最後,在祖母、妻子蓮兒、獄卒和獄友的影響下,裴鋼逐漸悔悟,最終改變主意,平靜地死去。
縱觀整個故事,所有的人物似乎都籠罩在壹種冰冷的氛圍中。富裕卻殘缺而荒蕪的家庭,前三世和最後的處決,以及作為影片主要場景的監獄,這些因素都烘托了這種氛圍。然而故事裏卻彌漫著淡淡的溫情。祖孫之間的親情,夫妻之間的親情,獄卒和書生對裴鋼的耐心感化,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無私的關懷,感人至深,最終鑄就了壹部嚴肅而溫暖的作品。最後,裴鋼雖然解脫了,卻留下了孤兒寡母,悲歡離合,讓人感到壹陣惆悵。“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壹種生命形式轉化為另壹種生命形式,生死是壹個圓的轉化和傳承。”這部電影最後的秋決,如果這樣來看的話,應該也是壹個大團圓的結局,讓我壹下子感觸良多。影片的簡約風格主要體現在影片色彩和配樂、角色設定和影片場景三個方面。
全片強調使用墨綠色調,冷、暗、重,具有簡約的特點,更符合時代需要和故事情節。服裝、道具、布景鮮有亮色,簡單樸素,連蓮兒的婚紗也是如此。這部電影的配樂是由日本作曲家齊藤壹郎量身定制的,他曾為李翰祥的古裝電影作曲。它保留了日系流行音樂節奏和音色簡單的特點,配樂中的地方不多。很多時候,電影都是在簡單的對話或者沈默中。
角色不多,主要是、蓮兒、奶奶、老頭、罪犯曹,名字都比較有象征意義。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沒有矯揉造作:裴鋼是壹個粗獷硬朗的粗線條人物;蓮兒溫柔賢惠,安靜孤獨,默默報恩,隱忍堅強;奶奶是情感表達最豐富的,但並不誇張,依然平靜;但高頭和秀才也相對沈默,有時只是淡淡的壹句話,壹個眼神或壹個動作。
這部電影的場景設置簡單,主要是賈培和監獄,規模很小,很少有裝飾。其次,場景的拍攝手法沒有經過特殊處理,而且作為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沒有現代電影華麗的電腦特技鏡頭。
但也有評論家指出:“在鏡頭處理上,李行似乎並不滿足於單純的養鴨表演”,“在李行最得意的作品《秋決》中,他輕率地使用了幾個銳利的望遠鏡頭”,“這種膚淺的技術表現,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李行早期作品的輕快、坦誠的導演風格”。
第壹,從文化角度看電影
(壹)時代的烙印——現實主義
上世紀60年代,大陸電影受困於文革時期的階級鬥爭,香港電影在邵氏公司的幫助下,正享受著商業娛樂熱潮。在臺灣省,20世紀60年代是臺灣省現代文學盛行的時期,電影中常常夾雜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常見的頹廢、壓抑、絕望和精神分裂的情緒。進入70年代後,鄉土文學成為臺灣省的主流,臺灣省的現實主義電影受到影響,從單純追求西方電影技巧走向繼承民族文化傳統。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宮鴻接任中影總經理,調整制作方針,提出“健康的現實主義路線”,即“中國電影制作人必須受到時代要求的鼓舞”,“發揮人性中同情、關心、寬恕、人性善良、自我犧牲的美德,以振奮社會,引導大家向善光明”。
當時的導演李行在中國電影中用簡單的情節和人物,完全簡單的拍攝手法表現親情和人倫,拍出了很多優秀的影片。雖然李行在拍攝《秋決》時已經另辟門戶,但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時代影響和中國電影政策鼓勵下的產物。影片中,裴鋼的身邊,如蓮兒、奶奶、老頭、秀才,都是這樣充滿關懷、人性善良、自我犧牲的人,指引著裴鋼最終以善良面對死亡。
(二)李興導演的思想
壹方面,李行的電影風格受到時代的影響,但另壹方面,李行提倡中國的民族文化。他堅持在政治宣傳要求和藝術追求之間進行創作,將倫理道德滲透到商業制作中。他憑借《養鴨世家》、《秋之決斷》、《海洋中的壹葉扁舟》三度獲得金馬獎,這是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
1.父愛和孝順
李星曾說:“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這與我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我的感覺中,上壹代和下壹代應該是協調的,不應該是叛逆和矛盾的。人情並不比父母的孩子更真誠無私。我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是典型的傳統保守的中國人,所以我最相信中國的傳統倫理。
這正好可以說明秋決策是充滿孝心和孝心的:蓮兒可以溫順地報答她的恩情,願意和壹個不喜歡甚至討厭,會上刑場的人結婚生子;奶奶堅強執著的花光所有的錢去營救孫子,甚至為了讓孫子在監獄裏有精神寄托,可以繼續恨自己,讓別人不要告訴孫子自己的死訊;這位在獄中的學者代表他的父親受到了懲罰。最後,壹向叛逆的裴鋼也體會到了奶奶的苦心,後悔不已。也就是說,無論沖突有多激烈,無論上壹代和下壹代的隔閡有多疏遠,用善意和寬容去穿透隔閡,拉近距離,創造壹個充滿光明和希望的美好場景,這就是為了“和諧”。
但也有批評者指出,李興“因循守舊,不作任何改變”的主張,與當時臺灣省對外開放的社會潮流格格不入。在討論代溝問題時,他總是遠離臺灣省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遠離現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遠離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和傳統的具體分析。單純強調下壹代對下壹代的遷就和妥協是不夠的,也是片面的。
2.完整的家庭文化
具有倫理思想的李行應該非常重視“家”的文化,但在《秋決》中,觀眾看不到壹個完整的“家”。【9】奶奶年輕時就開始守寡,高頭早已喪妻生子。裴鋼和蓮兒從小都失去了父母,最後蓮兒和她的孩子將成為孤兒和寡婦。
但是,觀眾可以看到壹個更廣泛意義上的“家”。在獄中,監獄長對裴鋼有著慈父般的感情,他也是嚴厲而和藹的。觀眾可以感受到壹種不同於小家之愛,超越血緣關系的大愛。蓮兒小心翼翼地打掃裴鋼的監室,他們的快樂讓裴鋼和觀眾有壹種裴鋼已經回家的錯覺。
3.說教色彩
“傳統倫理、親情和教育是李行導演作品中的主要元素,也可以說是他的美學核心,他的導演三昧。”李行有師範大學教育系的背景,這可能是他的電影充滿強烈說教的原因之壹。
在這部影片中,他通過學者們對裴鋼的反復宣講,直接而直接地向觀眾宣講,讓觀眾智障。作者不太喜歡。壹些破壞這部電影樸實風格的文人,喃喃自語,讓人想到大話西遊裏的唐僧,讓人忍俊不禁。這是這部電影的軟肋。
第二,從法律的角度看電影
當然,法律和文化也不能完全割裂開來。而國內即使是關於案件的影視作品,壹般也不會刻意對觀眾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這部以傳統倫理和生死觀為主的電影也是如此。所以下面筆者只展開影片中反映的壹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
(1)審判
1.準許進入
在電影審判中,沒有提到證人物證、更不用說遺書。縣長根據裴鋼的坦白判處他死刑。現代社會,中國作為壹個大陸法系國家,在刑事訴訟中強調尋找案件的真實實質,盡可能地查明案件的真相,所以“即使被告人在公開法庭上認罪,法官也不能直接宣布他有罪”,而必須對所有的證據進行調查才能得出全面的結論。“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沒有其他證據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否則“無法保證自認的自願性和智慧”。
2.誘導詢問
影片中,受賄罪犯曹操在庭審中多次引導裴鋼陳述,意圖以正當防衛為由為其開脫,但裴鋼表現勇敢,供認不諱。事實上,處罰曹的行為已構成對被告人的誘導訊問。
在英美法系中,主要詢問人是不應該被誘導的,因為主要詢問人很可能暗示證人會配合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回答,這很容易是虛假陳述。雖然中國是依職權審判模式,但也有類似的規則。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三十五條規定:“訊問被告人、證人,應當避免誘導訊問、詢問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陳述、證言客觀真實的不當訊問、詢問。”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體現
1.秋季決策
在古人的觀念中,春夏是萬物生長繁殖的季節,秋冬是滅絕的時候。這是壹個永恒的自然規律,人們必須適應它,尤其是政治行為,必須符合四季,對應天道,即慶賞之刑對應春夏秋冬之類,所以“刑必殺秋冬。”漢十二月,立春不報囚,後世之法,不變而從。因為這個禁忌,我們才有了這部電影的片名,以及壹系列關於秋決之前監獄生活的感人故事。還有關於宗教節日和祭祀日的禁忌,影片中沒有體現,所以不細說。
2.這位學者代表他的父親受到了懲罰
當時監獄裏有三個犯人,小偷、裴鋼和那個學者。其中,秀才因為父親年老體弱,代表父親申請處分。古代以刑代刑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緹縈救父,就成了孝順的典型,有時“代刑甚至成了國家規定的制度”,請求代刑成了法定權利。漢明帝在位的時候,他的父母和想擁有同樣財產的人都願意聽。到明憲宗時,代刑不僅是壹種權利,也是後人規定的壹種義務。
刑罰的替代體現了孝道,明顯體現了中國古代儒家法律的特點。“儒家以禮入法的嘗試始於漢代。”
3.漢代監獄——儒家思想的滲透
1)“寬緩刑監”的理念
漢代統治者接受了秦因實行“亂政濫政”而覆滅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德刑並舉的“寬緩刑獄”思想,如對犯人實行“恩刑”政策、廢除壹些嚴刑峻法、監獄系統優待長官政策和秋冬行刑制度等。改革重於刑罰,這也是儒家思想入法的體現。
這壹點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監獄長只在犯人無禮或越獄時才處罰犯人,並不隨意打罵。犯人壹般會做壹些打磨之類的勞動,也會在監獄院子裏放哨。高頭鞭笞裴鋼只是在他越獄慢行的時候。他總是理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從不為難裴鋼的家人去看望和送東西。
2)漢代的監獄制度
古代的監獄制度在漢代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備的水平。影片中體現的是綁囚制度和憐囚制度。
首先是監獄系統。它指的是對囚犯的有效拘留,包括鐐銬系統、警衛系統和點視系統。為了防止犯人逃跑,規定所有犯人都要穿監獄設備和囚服,即使是在服刑期間,也不得釋放設備。犯人入監後,禁止與外人交流,甚至家屬探視也受到嚴格限制。因此,監禁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內不出,外不入,使人意識到幽閉恐怖和困苦,從而挫敗其執念”的懲罰目的。
第二,對犯人的同情制度。它是指在“寬緩刑監”思想指導下的赦免犯人的制度,防止官員隨意虐待犯人,保障犯人的基本生活條件。特別是要提出“聽妻入獄”的制度,意思是壹個死了的犯人,如果娶了老婆,沒有孩子,就允許他進監獄,然後處決。影片中,曹操為了繼續給裴家燒香,被罰送女入牢嫁給。這和“聽老婆坐牢”[18]有些不同,但本質是壹樣的。這壹制度也體現了古代法制中儒家傳統的家庭觀念。
4.結婚
新婚之夜,蓮兒祭祖,體現了古代婚姻這壹法律行為的意義:“事奉廟堂,繼子孫。”
三。摘要
這部電影尊重歷史,精致而簡單地將漢代的監獄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著重傳達了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觀和生死觀,嚴肅中帶著壹絲溫暖和希望。導演李行壹方面打著健康現實主義的旗號,帶領觀眾朝著“健康”的積極方向前進,另壹方面又承擔起“現實主義”的功能,不回避生活的殘酷,不刻意隱藏社會現實中倫理道德逐漸崩塌後的憂慮。但由於憂慮被“健康”的大旗牽著鼻子走,無法像臺灣省新浪潮電影中那樣真實尖銳。
“殺春桃,收秋果。”看畢脫胎換骨的全過程,聽完那平靜的壹句話——“人遲早會死”,我想:能看到這部優秀的作品,我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