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是從鞭炮中去除的。伴隨著不絕於耳的鞭炮聲,我們過完了雞年。同樣,我們又壹次面臨著要不要放鞭炮的激烈爭論——
■都是鞭炮惹的禍
新年前兩天,2月7日晚,北京豐臺區長辛店鄉壹村民在燃放超大號“二踢腳”時,被鞭炮炸得面目全非,當場死亡。據現場目擊者稱,這“二踢”的直徑為10 cm。
春節假期,因為不小心和燃放不當,很多人被煙花爆竹炸傷燒傷。“除夕夜,從晚飯時間到20點左右,我們醫院來了16個煙花爆竹患者,做了三個手外傷手術,忙得急診都忙不過來。”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楊海婷說,這些病人天壹黑就忙著放鞭炮,結果他們成了除夕放鞭炮的第壹批“受害者”。
22歲的陳先生很高興在除夕那天和家人壹起放鞭炮。然而,在燃放大型禮花彈時,他萬萬沒想到,禮花彈沒有沖上天空,而是在桶裏爆炸了。他無法躲閃,眼睛受傷,整張臉和手臂被不同程度燒傷。送到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後,經專家及時救治,暫時保住了眼睛。據這家醫院專門成立的眼爆炸傷救治小組介紹,從大年三十到初六,他們救治了20多名眼爆炸傷患者。
在浙江醫科大學第壹醫院、浙江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杭州主要醫院,這幾天鞭炮導致的“爆震性耳聾”和生活不規律導致的“突發性耳聾”都在100例以上。來自杭州的15歲男孩阿林,自從大年初二和表弟放了兩個多小時的煙花後,耳朵就不好了,尤其是左耳。他的父母很著急,在把他送到醫院後,他們才發現阿林的左耳膜已經穿孔。
除了鞭炮本身傷人,被鞭炮打擾的東西也比比皆是。家住北京大興的閆先生抱怨說,鞭炮聲響起後,停在小區裏的車的報警器也響了起來。大年初壹晚上,樓下壹輛捷達車的報警器響了半個小時,家裏的老人和孩子都沒有休息好。
鞭炮引發的事故還有很多。2月12日晚,11: 23,溫州永強機場壹架航班在降落前因為煙花幹擾在空中盤旋了近20分鐘。
當鞭炮響起時,動物很難找到壹個安靜的地方。春節期間,上海野生動物園誕生了4只白虎和1只非洲獅。然而,這些新生的動物和被關在月亮裏的“動物媽媽”卻因為節日的鞭炮而病倒了。它們驚慌失措,焦躁不安,它們的母親無法正常餵養老虎和獅子。
在市民沈迷於拍攝的同時,環衛工人的清掃工作量大大增加。哈爾濱的環衛工人平均每天拉60多車鞭炮,重約30噸,僅大年初壹就拉了80車。
■沒有鞭炮缺少年味。
在過去的10年裏,由於環境和安全因素,中國有282個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Xi、深圳、福州、南京、長沙和蘇州。然而,對於中國的許多人來說,沒有鞭炮的新年就像沒有鹽的烹飪壹樣——既乏味又無聊。
“小時候過年聽到鞭炮響,大家都去聽,爭著搶。我覺得這是新年,有壹種年味。”熊留學德國後回到鄭州探親,對過去特別留戀。她說,德國每年元旦,當地政府都會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德國的很多煙花還是中國制造的。
在北京做生意的李先生,今年買了幾千元的煙花爆竹,幾個朋友去他們通縣的家院子裏湊夠了。看孩子們拍攝時興奮的表情。他說,放花是為了過年,放鞭炮是“不吉利”,祈求來年生意興隆。再說,等女兒長大了,不記得有鞭炮聲的新年了,那該多可惜啊。
“燃放煙花爆竹表面上很簡單,其實內涵豐富。過年是中華民族壹千多年的傳統,反映了壹個民族積極的心理預期,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張說。
“禁酒令”自頒布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批評。有學者認為,“春節禁放煙花就像聖誕節沒有聖誕樹”。壹些市民幹脆違反禁令偷偷燃放煙花爆竹,與執法人員玩起了捉迷藏,禁放鞭炮的城市陷入僵局。可見每年國內都有大量人員部署禁止放生。可惜的是,每年春節鞭炮還是層出不窮,造成了“行政機關忍不住禁而犯法”的尷尬局面。除夕夜,鞭炮聲在北京的壹些郊區壹直響到天亮。
■限禁有效嗎?
近年來,春節保留煙花爆竹增加節日氣氛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專家提出,單純的“禁”或“放”是不可行的。政府要加強引導和管理,規範燃放煙花爆竹,把危害降到最低點,而不是壹下子就制止。解決之道在於找到“禁”與“放”的結合點——有組織的限制。
河南大學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高友鵬建議,“單純的‘取締’必然導致節日文化符號的單調,進而危及傳統文化的延續。政府應該選擇壹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社會治安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的時間內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強化民俗的積極功能。”
“禁入條例實施這麽多年,讓警方陷入了‘管’和‘不管’的兩難境地。我們既沒有正確引導原有的民風民俗,也沒有進壹步完善管理措施,將政府置於民眾的對立面,導致群眾與政府‘捉迷藏’,損害和扭曲了法律的功能。”律師朱分析說。
目前,哈爾濱、成都、杭州、濟南等城市的煙花爆竹禁放政策有所松動,由原來的全面禁放調整為在指定地點、指定時間限制燃放。目前全國已有106個城市在禁令實施後重新開放。
張指出,“禁”的話題讓我們意識到,立法者在制定規則時,除了其他因素外,還應重視傳統文化。如果法律規則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太強烈,不僅規則得不到遵守,反而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影響法律法規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