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新場鎮農業發展

新場鎮農業發展

1982年冬天,新場鎮嬌子村農民熊率先在自家菜園裏搭起了200㎡的塑料大棚,開始嘗試培育辣椒苗。成功後,第二年移栽2畝棉田,實行辣椒間作模式,畝產辣椒4000斤,棉花(皮棉)100斤,產值4000多元。經過多年的發展,我鎮的辣椒種植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壹種植模式到棉田套種、從單膜到雙膜、從本地直銷到商販上門收購的過程。辣椒品種不斷更新升級,從雜牌品種到項燕系列,從項燕系列到青椒系列,從青椒系列到李詠109系列。截至2005年底,新場鎮蔬菜、辣椒、棉花面積達到1.2萬畝,約占全鎮旱地總面積的59%,產值4800萬元,人均產值1.55元。

1995年,新場鎮三元溝村三組農民周少榮在自家1.4畝棉田套種瓜成功,畝產瓜2000斤,棉花100多斤,畝產值3800多元。育苗由大棚升級為地熱線,品種由金田系列升級為中甜系列,種植方式由單膜改為雙拱膜。經過10年的推廣發展,全鎮蔬菜、瓜果、棉花面積達到6000畝,占全鎮旱地總面積的34.5%,產值19萬元,人均產值614元。

在旱地優化模式基本完成後,新廠鎮委、鎮政府將目光投向水田優化模式,有效提高水田產出效益。2000年,新場鎮王家土蕩村的農民方率先在他的2畝稻田裏種起了甜瓜。他春天種瓜,收獲後秋天種中稻,也很成功。畝產甜瓜2000斤,水稻750斤,畝產值3550元。經過五年的發展壯大,全鎮瓜果水稻面積達到1萬畝,產值355萬元,人均產值115元。

為充分利用冬季低窪水田,充分發揮土地效益,新場鎮劉垚土蕩村農民劉長光在原胡莎珍珠養殖基地建設了500畝蝦稻連作示範基地,不僅冬季放養小龍蝦,收獲後還種植中稻。每畝可產蝦100公斤,中稻700公斤,每畝產值2250元。這樣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恢復了土壤肥力,保證了糧食產量。

為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1999年初,新場鎮成立了石首市蔬菜協會,並註冊了“楚禾”牌甜瓜商標。經過壹段時間的運作,協會從80人發展到400多人,在廣州、上海、Xi、長沙等十幾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每年銷售瓜65438個。

新場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規模,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3年6月,湖北省優質棉行業協會在《湖北棉花產業》第33期上發表了題為《瓜膠間作棉花高產高效》的專題報道,並配發了編者按,將新廠的經驗和做法向全省推廣。2004年5月,湖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帶領部分縣市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到新場鎮張家臺村、高家槽村考察,並召開了石首市旱地優化模式現場會,將新場鎮的種植模式推廣到全省。2003年7月,石首市江北區菜地會議在新場鎮召開,市委副書記張少華作了專題匯報,力爭在5年內建成江北區5萬畝蔬菜基地。此外,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湖北電視臺微波頻道、荊州電視臺《壟起來》欄目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新場鎮旱地優化模式進行了報道和宣傳。

為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的科普意識,2004年2月,新場鎮委鎮政府在鎮小學舉辦了“新場鎮首屆農民科技節”,邀請了省農業廳種植業處、省農業廳科教處、荊州市農業局、荊州市科技局、荊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荊州市農科院、北京世農種業、荊楚種業、石首市農業局、石首市科技局,舉辦科技知識講座,展示新品種新技術,發放各類科普資料,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

新場鎮先後兩次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全鎮低窪低產農田進行改造。1997年爭取財政資金205萬元改造白洋澱項目區,2004年爭取國家無償投入資金212萬元改造侯家桃項目區。通過改造,這兩個項目區溝渠道路暢通,樹成林,排灌自由,提高了農田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2000年、2001年、2003年連續三年榮獲石首市農業產業化“小康杯”銀杯;2003年6月,被荊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荊州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7月,被荊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荊州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先進集體”。1997 12被湖北省農業普查辦公室評為“首屆全國農業普查先進集體”;5438年6月+2000年2月,被湖北省西甜瓜協會評為“湖北省最大的甜瓜之鄉”。2004年,11被中國果蔬產業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質辣椒瓜果生產龍頭鎮”。

新工廠化農業也有壹個錯誤。2000年以前,苧麻市場非常活躍,產品供不應求。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2000年新廠鎮政府大力號召農民種植苧麻,全鎮統壹購買苧麻種子,發放到村和農戶,種植面積達3000畝。後來由於苧麻價格暴跌,鎮上的麻農入不敷出,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農民怨聲載道,花費大量人力財力挖苧麻根。

  • 上一篇:香油哪個牌子比較好
  • 下一篇:雪嶺精品新壹代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