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生產的陶瓷產品大多采用貼花工藝貼在瓷器的外底,其文字內容為“中國景德鎮”、“中國景德鎮”、“中國景德鎮赤納”、“中國景德鎮制造”。據王誌廣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如果有“中國景德鎮制造”的標誌,基本可以斷定是外銷瓷,而且肯定是國有大型陶瓷企業生產的。
為了將產品與這些大型國有陶瓷企業的產品區分開來,具有“大集體”和“小集體”性質的陶瓷生產企業會用數字或字母來標註自己的陶瓷產品。這些英文字母和數字往往代表壹個“大集體”企業的身份,如躍進瓷廠工號是“6”,勝利瓷廠工號是“7”。
在王誌廣的陶瓷倉庫裏,記者找到了壹個原星光瓷廠生產的粉彩375耳環杯,杯底是“中國制造,中國景德鎮= n =”。當時星光瓷廠的經營性質是“大集體”。
據王誌廣介紹,當時景德鎮最有實力的“集體”陶瓷企業有洪光瓷廠、曙光瓷廠、廣信瓷廠、雕塑瓷廠,每個瓷廠生產的陶瓷產品風格各異。但無論是前十大國有瓷廠,還是“大集體”陶瓷企業,都不會在藏品中標註自己的企業名稱,但古窯瓷廠是個例外。該廠當年生產的青花小碗底部統壹標有藍色“景德鎮古窯”字樣。
原洪光瓷廠曾將陶瓷產品打上“冷窯”的烙印,這也是壹個特例。所有的“冷窯”瓷器都在臺灣出售,而不是在中國大陸。景德鎮這些老陶瓷企業生產的陶瓷也會采用類似於“花燭”的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龍珠櫃”。
景德鎮瓷業局行業管理科工作人員徐孝德告訴記者,“龍珠櫃”商標是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在上世紀70年代註冊的,當時授權給景德鎮瓷業化工廠(現為三磊公司前身)使用。這家化工廠印制了大量的“龍珠櫃”貼花,賣給很多有壹定生產條件、產品質量有保證的陶瓷企業。因此,在當年的大量陶瓷制品上可以看到“龍珠櫃”的貼花。
田峰告訴記者,景德鎮在解放初期曾生產過“建國紀念瓷”,底部有“建國紀念”的紅色字樣。他曾在宋慶齡故居親眼見過這樣壹套日用瓷器。文革前,景德鎮陶瓷企業為了換取外匯,曾大量生產仿古瓷器,底子是“清乾隆”、“清光緒”。當時原藝術瓷廠的仿古瓷采用的是“清乾隆年制”等底款,不是手寫或雕刻,而是直接加蓋印章。
“以前很多國有陶瓷企業,包括‘大集體’陶瓷企業,都是以印章的形式做底款,不喜歡用手寫。”田豐還提到,瓷器表面的貼花早在50年代就出現了。"那時,貼花是用炭火“烤”出來的."
應該說陶瓷筆法屬於壹種特殊的裝飾技法,既能反映歷史的變遷,也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必須提醒陶瓷收藏者的是,“錢識”只能作為陶瓷鑒賞的依據之壹,而不能作為古瓷鑒定的“萬能鑰匙”,更不能作為辨別陶瓷真偽的絕對證據。
壹位資深古陶瓷專家向記者透露,有金錢感的部分,如碗底或瓶底,與後來燒制的陶瓷成品進行嫁接,這在陶瓷收藏領域已經不是什麽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