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古代文人留下的關於飲酒的名句。可見,白酒壹直貫穿於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之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白酒的名稱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會有不同的叫法,如燒酒、白幹、白幹、刀燒、高粱酒等。新中國成立後,統壹用“白酒”代替各種稱謂。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邊能喝白酒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上班了,除非是應酬,否則都得喝白酒。沒有以前那種豪氣了。不管是心情好還是心情不好,說到喝酒:啤酒還是紅酒,沒有人想過喝白酒。
喝了,身體真的受不了!普通白酒真的無味!度數太高,味道太辣,喝醉後第二天就頭疼!
人們觀念和態度的改變。人們喝酒追求的不再是快樂,而是健康,所以喝紅酒的人大大增加了。白酒企業走錯了路,趕上了圍城。國外的產品不擁擠不安全,但畢竟白酒深厚的群眾基礎,如何定位,如何讓年輕人接受白酒,成了無法回避的新問題。
為什麽白酒不好喝?
與同屬蒸餾酒的威士忌、伏特加、杜松子酒相比,白酒以味道濃郁著稱。但包括汾酒在內的中高檔白酒,與無味的伏特加相比,所含的醛類、雜醇等雜質要比前者高出幾十到上百倍,這也是飲酒者感覺辛辣、亢奮的主要原因。
相對於葡萄酒、啤酒、威士忌,中國的工業水平生產不出好的食用酒精,導致白酒缺乏口感和時尚感。而且把人灌醉這種獨特的嗜好,其實是必須的酒場實踐,這是中國白酒面臨的尷尬局面。
但是,沒有人會明確告訴消費者,我的酒是酒精勾兌的!所以人們總是換壹種說法,比如短期發酵和長期發酵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理解。壹般來說,要拿出壹款好酒,必須使用n年以上的發酵池,糧食入池後至少要發酵兩個月甚至半年。這種酒會是好酒。也就是發酵了很久。
80後、90後,從小就接觸了大量各種飲料。白酒在這群人的飲料觀念中只占壹小部分。
來自年輕人自己,
在這壹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中,酒後滋事對社會的負面作用太大,酒後駕車導致車禍,瘋狂飲酒導致家人鄰裏矛盾。所以,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甚至是社會輿論,都在警示:禁止飲酒!
創業期年輕人壓力大,要買房買車結婚,壹定程度上控制了消費水平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喝白酒。如果白酒不改,恐怕壹代代人改完之後,白酒危機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