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的翻譯錯誤
馬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要提高硬實力,也要提高軟實力:硬實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軟實力是自主創新的優化。自主創新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擁有的發明專利上,自主創新的環境越來越體現在知識產權文化的優化上。
但是,很多人對什麽是知識產權並不清楚,包括政府、經濟、科技、文化甚至知識產權領域的學者,常常把知識產權中的“知識”和知識經濟中的“知識”混為壹談。
英語中有兩個知識產權的概念:知識產權(IP)和知識產權(IPR)。
這兩個概念不同,但都被中國大陸學者翻譯成四個字:知識產權。三個英文單詞(intelligent intelligence,Property property,Right right)的中文意思根本不是說知識,而是說智力和智慧。
臺灣省的翻譯比較準確,把IP翻譯成知識產權,IPR翻譯成知識產權。
“知識”的英文單詞是Knowledge,指的是知識、認知、知識和具有公共知識的知識。由於其公共性,“知識”不能歸於產權。如果張三沒學會“牛頓三大定律”,李四也學不會。
臺灣省的翻譯中的“智慧”是指具有非公共性的獲取和使用知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有用好了才能轉化為財產權。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沒有活的智慧的運用,死的知識毫無價值。
中國有很多傳說,說明中國人的知識比美國人豐富得多,比如《花木蘭》。但是美國人把“花木蘭”和中國的國寶大熊貓制作成動畫片,銷往世界各地。說明我們的智慧不如美國人。
可見,在知識產權制度下,智慧遠比知識重要。當中國人接受新的概念時,他們往往已經習慣了。顧名思義,很多人壹看到知識產權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財產型知識”。這是極不準確的。
要準確理解知識產權的本質含義,不要光說不練。妳要明白,知識產權是智力成果的合法權利,而不是知識。
而且,我認為“知識產權”是壹個非常糟糕的翻譯,它壹直在誤導中國人民,甚至是最高領導人。
“Patent”是英文Patient的優秀翻譯。專利制度是用公共發明換取壟斷的制度。
英國是最早實行專利的國家,國王頒發的專有權證書稱為發明權證書。“專利”患者的特點是開放性和壟斷性。在發明公開的前提下,保證發明人對其發明的壟斷權。
“知識產權”是中國大陸學者30年前創造的;“專利”這個詞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在中國古代,“專利”指的是私利和壟斷利益。
“自主創新”的誤區
近年來,“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的表述風靡全國。
“自主”意味著妳可以自己做決定。“自主創新”有三層含義: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說明“自主創新”並不排斥別人的東西,也不意味著當時提倡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自主知識產權”是指擁有專有權。專有權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自主創新、金錢購買或他人贈與。“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立”是兩個毫無共同之處的概念。
“自主創新”要花錢。而且很多中小企業負擔不起高昂的R&D費用。“自主創新”也要講成本。如果采購成本比R&D低得多,為什麽還要“自主創新”?所以企業不僅要學會自主創新,還要學會購買、引進、合作。讓知識產權為我們所用,是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最高境界。
“自主創新”的成果不等於“自主知識產權”,換句話說,創造不等於擁有。沒有法律的保護,創造出來的成果只是大家都可以免費使用的知名技術。只有受到法律保護,發明創造的成果才能具有排他性,企業才能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排他性是知識產權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恰恰是它能夠讓知識產權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護的科技成果打擊對手,阻止別人模仿。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誤區
“知識產權”是壹種私權。如果張三擁有,李四就不能再擁有了。“擁有自主權”是同壹概念的重復表達。從語言學上來說,它非常羅嗦。
“自主知識產權”的說法也很可笑。雖然“知識產權”的翻譯不好,但其私有性質表明,任何“知識產權”都是“獨立財產”。既然沒有“非自主知識產權”,又怎麽會有“自主知識產權”呢?
“自主知識產權”大概是科技界提出來的,不是知識產權界提出來的。
科技界提出的“自主知識產權”也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壹。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永遠改變不了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但“自主創新”的成果被知識產權局授權後,為了突出“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在“知識產權”前面加了“自主”二字。這大概就是全國廣為流傳的“自主知識產權”說法的由來。
如果真的要理解“知識產權”,“自主”這個詞實在是難以接受。
“知識產權”的價值
“知識產權”很有價值。據悉,iPhone只在中國生產,但蘋果拿走了58.5%的利潤,而中國人拿到的是少得可憐的1.8%。相當於庫克壹天多賺654.38+0萬美元,也就是650多萬人民幣。壹個名牌LV包賣幾萬元,而生產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要幾十塊錢。都體現了知識產權的價值。
知識產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文明和文化繁榮的標誌,是企業的生命線。成功的企業應該學會建立知識產權壁壘。
比如商標的價值。可口可樂的商標價值超過700億美元。壹家美國公司借鑒蘋果公司在iPad商標上的經驗,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在中國商標局註冊了60多個商標。
專利的價值遠遠超過科技成果的價值。2009年,貴陽壹位企業領導告訴我,他的公司因為吸取了教訓,連續四年天天申請專利。他們的產品銷往海外。在與外商的合作中,他們頒發了20多項獲獎證書,包括在人民大會堂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證書,以證明他們是中國最具創新力的企業。外商不理解:“技術先進不先進,市場說了算。為什麽是妳們中國政府說了算?”然而,中國的科技獎勵制度來自蘇聯。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保留了科技獎勵制度。
他們很快拿出了幾張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壹看外國人態度大變,合作很順利。壹位外商甚至額外支付貴陽200萬美元,以示對其知識產權的尊重:“妳們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標準是什麽,怎麽得的?我們既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去發現。妳能拿到這些專利就了不起了,因為發明專利能不能授權是全世界統壹的標準。不應該授權,就是用盡壹切不正當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權。”
專利的價值有時高於商標品牌的價值。這也是京城著名剪刀品牌王麻子、杭城著名剪刀品牌張小泉倒閉300多年的原因。被1983成立的廣州陽江十八子打敗。陽江十八子申請了大量專利,通過授予專利擴大市場,壟斷市場,最終將王麻子和張小泉擠出市場。這個例子說明知識產權對企業很重要,但專利才是企業最有價值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創新型和技術依賴型企業。
壹個企業老板曾經問我:“商標和專利有什麽關系?”我隨口跟他說:“商標是妳的名片,專利是妳的芯片。”他說的話讓他恍然大悟。
/html/01/597101-1673569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