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矽谷為什麽這麽牛逼?

矽谷為什麽這麽牛逼?

矽谷之所以被稱為奇跡,是因為它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學術界對矽谷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還沒有理論和實證數據來解釋其成功的奧秘。接下來,我將根據我多年來對矽谷各種人物的個人觀察和交談,講壹個關於矽谷的故事。

矽谷文化

很多人有壹個觀點,矽谷是壹所大學、壹個科技園和很多資金的總和。這是壹種機械的“三位壹體論”,不符合矽谷的發展事實。1994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安娜·李·李·薩克斯尼安寫了壹本書:《區域優勢:矽谷和高速公路的文化與競爭》128。這本書比較了波士頓附近128高速公路周邊的高科技公司和矽谷的高科技公司的發展。

值得註意的是,波士頓附近有兩所著名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資金充足——波士頓靠近金融和商業中心紐約。80年代以前,128高速公路周邊的高科技產業遠遠領先於矽谷。但80年代以後,矽谷超過了前者。對此,連作者自己都感到驚訝。坦白說,她在80年代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最初的主題是討論為什麽矽谷在走下坡路,因為那裏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但後來事實證明,矽谷的收入增長更快。這讓她深思,她試圖解開這個謎團,於是寫了這本書。

顯然,名牌大學和充足的資金並不是創建矽谷的充分條件。那麽,是什麽造成了矽谷奇跡?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矽谷的人,還沒有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人把矽谷的成功歸功於“矽谷文化”。但是,“文化”這個詞太模糊了,可以包含所有我們還不了解的因素。但所有人都同意,矽谷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業文化。

那麽,什麽構成了創業文化?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準確地這樣說,但我註意到,近年來,矽谷的人們喜歡把矽谷描述為創業公司的“棲息地”。用壹個生物學術語來形容矽谷文化,確實耐人尋味。棲息地最初是指動物和植物生活的地方。動植物在這裏生活是因為環境適宜,環境包括復雜的因素,比如溫度、濕度、植被,還有很多我們還沒有了解的因素。將矽谷描述為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棲息地表明,用機械或電子工程來描述很難恰當,不如用生物學術語來類比。這個棲息地至少包括以下七個因素。

第壹,矽谷公司的生產結構是開放的。薩克森安的書上說128高速公路周邊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數碼,Prime Computer等。)都是大而全,自成體系,配件不通用。這是壹種封閉的生產方式。在矽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專業化,不同公司生產的零件是兼容的。這種開放的生產方式有利於快速創新。

第二,矽谷人才流動頻繁,經常發生跳槽。聽說以前有人在3Com上班,後來跳槽了。兩年後想回來,又覺得有點不好意思。3Com的人說沒關系。我們非常歡迎妳回來。這個在其他地方恐怕更難。在矽谷,換公司有時候不用換停車場,因為停車場的這邊是妳以前工作的公司,對面可能是妳要去的公司。人才的流動伴隨著信息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

第三,加州的法律環境更寬松,跳槽更容易。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法律不盡相同。壹位法律專家指出,美國每個州都有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員工入職時要簽訂保證書,防止以後跳槽時商業秘密被泄露。還有的州,這個法律的執行過於嚴格,很容易讓跳槽的人成為原公司的被告。但加州不是這樣,有利於跳槽。

第四,矽谷人允許失敗。在矽谷失敗並不可恥。如果壹家公司失敗了,就去另壹家。在矽谷經常聽到失敗也可以,就是“失敗也可以”。矽谷寬容失敗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渴望創辦壹家新企業。這也給了不想嘗試的人壓力。在其他很多地方,創業者如果失敗,會被人看不起。、

第五,矽谷人的人生觀和工作觀是“為工作而活”,而在其他地方,是“為生活而工作”。矽谷人都是工作狂。工作本身就是樂趣,創業本身就是目標。成千上萬的億萬富翁穿著牛仔褲,吃著比薩餅,喝著可樂。與他們的財富相比,他們的消費少得不成比例。

第六,有很多外國移民在矽谷工作。美國已經是壹個移民國家,但是矽谷對新移民特別有吸引力。矽谷是壹個多民族的大熔爐。就任何地區的人的天賦而言,如果他們的自然分布是相似的,那麽能夠吸引更多新移民的地方就會獲得不成比例的更多智力。矽谷新移民最多的國家有兩個,壹個是印度,壹個是中國。“IC”原本是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在矽谷,它成了印度和中國的英文縮寫。第壹代新移民工作特別辛苦,因為他們沒有當地的資源可以依靠,所以最後挺了過來。

第七,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矽谷公司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多數矽谷公司上市時都沒有盈利,因此沒有資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所以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這些公司打開了上市的大門。眾所周知,公司上市是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壹種方式,而我更想強調的是,上市是激勵企業家的主要動力。

以上只是我對矽谷棲息地的不完全描述。這些因素共同創造了壹個新世界。人們對它的認識還只是剛剛開始。

企業家和創業公司

我們經常混淆企業家和經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英語中,Entrepreneur是企業家,由此而來的是“企業家精神”壹詞。管理者就是管理者,來源於“管理”這個詞。

企業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事業。新理念,新產品,新工藝,新人,新市場,從零開始,棄舊迎新。企業家類似於革命者。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喜歡冒險,不喜歡安全。創業者創業成功後,往往會把公司賣掉,自己開另壹家公司取樂。矽谷的企業家吉姆·克拉克創建了網景公司。在此之前,他創辦了幾家公司,做好了就賣掉了。現在他正在創辦第七家公司。創業者往往沒有正規的商學院教育,所以沒有現成的框架。

但是管理者不壹樣。經理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壹個現有的企業,協調各方面。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願意,也不應該冒太大的風險。管理人員往往有正規的MBA教育,有些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的。

當然,企業家和管理者之間是有聯系的,有的是企業家然後是管理者,有的是管理者然後是企業家,或者壹個人既是企業家又是管理者。比如惠普的兩個企業家就是企業家。惠普成長起來後,他們是好的管理者,也是好的管理者。但這不是壹般的規律。

大多數情況下,壹個人的素質是不容易既當企業家又當管理者的。壹個好的企業家可能是壹個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的創始人是壹對情侶,管理能力差。這也是為什麽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後來經常被股東解雇的原因。

在矽谷,創業是壹種風氣。其他地方的人熱衷於買賣股票。但在矽谷,人們思考的是如何創業,甚至發行原始股。

創業最初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現在從有壹個想法到上市大概需要18個月,而且這個周期越來越短。企業家發揚“延安精神”和“插隊精神”。大家擠在租來的小辦公室裏,每天喝點可樂吃點披薩,衣著隨意甚至邋遢。

近幾年,尤其是計算機相關的公司,創業者壹開始是拿不到報酬的。他們拿原始股,將來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其他企業,就可以變現,發大財。因為那點工資對他們來說不代表什麽。要發工資,就得籌集這個錢,成本會很高。例如,Hotmail是壹家由印度人經營的公司。他的公司從創業到賣給微軟只用了壹年時間,就過億美元了。微軟之所以願意出大價錢,是因為Hotmail有幾千萬客戶,Hotmail說我們的客戶就是我們的資產,可以和有線電視客戶的價值相提並論。

企業家創辦的公司上市或出售給其他企業後,企業家就大功告成了。通常創業者都不想在公司繼續幹下去,而是另起爐竈。思科的創始人是上世紀80年代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壹名工程師。在工作中,他產生了壹個想法,在計算機之間添加壹個硬件可以使聯網變得方便。他去了學校,學校不願意辦。他問能不能介紹到其他大學,學校不願意。

壹怒之下,他和妻子跑到舊金山,用25美元註冊了壹家公司,名字叫思科,是舊金山英文名的後五個字母。該公司的標誌是金門大橋。他們沒有錢,所以他們利用信用卡上1萬美元的透支額度開始創業,並制造了第壹臺聯網路由器。

除非迫不得已,企業家不願意向風險資本家要錢。風險投資基金對創業者來說很貴,連我都會被風險投資人炒掉。思科就發生過這種事,後面再說。

創新和創業是兩個密切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創新可以在現有企業中實現,也可以通過建立新企業來實現。創業是指在現有企業之外建立壹個全新的企業。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麽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現有的技術實力和資金雄厚的大企業,而是發生在新建的似乎既沒有技術實力也沒有資金的小企業?例如,第壹臺最暢銷的個人電腦是由蘋果公司的兩個年輕人發明的,而不是IBM。再比如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最初是IBM從微軟購買的。顯然,蘋果和微軟在技術和資金上都無法與IBM相比。

這不是壹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可能跟兩個因素有關。首先是動力。大公司無法給創新者提供足夠的獎勵,因為風險太大,所以獎勵必須足夠大。缺乏動力阻礙了許多新想法在大公司的發展。二是約束。大公司的創新往往受到軟預算約束的困擾:在大公司內部,很難停止壹個項目或關閉壹個部門,而市場很容易淘汰壹個小公司。

我們看到很多創新都是通過創業實現的。所以現在壹些大公司除了自己的R&D,還會購買小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技術..

風險資本/風險資本

斯坦福大學280公路附近有個地方叫沙山路3000號,那裏有幾棟小樓。據說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有壹半左右都在這裏。這顯然是風險投資公司的聖地。風險投資的投資風險很高。但我們通常只聽到成功的例子,因為要麽失敗的公司已經消失,被人們遺忘;或者失敗者不想談論失敗的經歷。事實上,平均90%左右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但有些成功的投資,回報是投資成本的幾百倍。正是因為高風險/高回報,風險投資多由私人而非政府進行。

風險投資公司有壹套管理方法。例如,KPCB是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它投資了英特爾、亞馬遜、蘋果和其他特別成功的公司。有人說它是世界上第壹家風險投資公司。裏面有多少人?壹個***25個人,包括九個合夥人,四五個助理和幾個秘書,僅此而已。

例如,當公司投資亞馬遜時,亞馬遜的創始人約在壹個周六與風險投資公司會面,並表示他有壹個在線賣書的想法。公司留了他的網站,讓這個人壹周後再來。然後幾個夥伴馬上在網上訂了壹些書,書很快就到了。所以,很簡單,壹周後他們簽了合同,這筆投資就做成了。這家企業當然賺了很多錢。那麽他們的項目評估報告有多長?壹* * *兩頁。在這家公司,通常由壹個合夥人負責壹個項目,但最後九個合夥人必須就此達成壹致。於是他們摸索著自己的路。其他公司可能是另壹種方式。所以,成功者生存,失敗者自然淘汰。

再來說說Hotmail。創始人是印度人,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壹開始他根本沒有想到做Hotmail,而是想在網上做壹個數據庫。談了半天,風投公司覺得他的想法沒救了。他說,在結束之前,我還有壹個想法,做免費的基於網絡的電子郵件。其實有兩層思路:壹是免費,二是基於網頁。

免費電子郵件的想法並不新鮮。在此之前,有三家公司搞過免費郵箱,都失敗了。第二個想法是,電子郵件是基於網頁的,這是壹個全新的想法。基於網絡的電子郵件有兩個最大的方便:第壹,無論妳去哪裏都可以使用它;第二,壹個在線帳戶可以被許多人用來使用私人電子郵件。這在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尤其有意義,在這些國家,在線賬戶很少,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私人郵箱。毫不奇怪,印度用戶占Hotmail用戶的四分之壹。風險投資公司壹開始問他多少錢?他說50萬美元。然而,風險投資公司最終只給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很快,Hotmail成功了。

當人們談到風險投資時,往往局限於資金的作用。是的,風險投資提供資本。但風險投資的另壹個重要功能是幫助組織和改造公司的領導層。所謂領導團隊,是指總裁(CEO)和分管財務、銷售、技術的幾位副總裁。這個世界比資本更缺乏的是壹個好的公司領導層。在美國,據說有150家大公司的CEO職位都找不到合適的人。創投公司之所以比其他同行優秀,是因為它知道誰能和誰匹配,不僅大家都比較優秀,而且這些人還能壹起合作,這很難。矽谷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才,而風險投資家人脈很廣,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哪個風險投資家這方面的能力強,其投資的公司上市時市值就高。

風險投資公司組織領導班子的時候,有時候要把創業者趕走。創業者當然會生氣。喬布斯創立了蘋果,後來被趕走了。幾年後再邀請他,那就是後話了。另壹個著名的例子是思科。在這對夫婦開始創業後,彭凱華英向他們註入了資金。結果如何?創投公司派人來當總經理,因為是大股東。結果有壹天開會的時候,我打電話給女合夥人,告訴她,現在董事會已經做出決定,妳被解雇了。說完,男伴也走了。

女合夥人就像壹個藝術家,在管理上毫無章法,無法與其他管理者合作。男合夥人根本就是個技術人員,對公司戰略毫無感覺。壹氣之下,這對夫婦賣掉了他們所有的33%的股份。當時他們的股票每股只賣10美元左右,現在遠不止這個價格。後來他們離婚了,女士去了新罕布什爾州開了壹家專門賣指甲油的公司。也許她偶爾會覺得思科是矽谷最成功的公司之壹。

企業家把公司做大,公司治理結構會經歷壹個轉型過程。企業從創業進入成熟期後,需要不同的人才來管理。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壹個機制。風險投資家往往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風險投資公司與其融資的企業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從組織團隊、參與管理和行使監督的角度來看,風險投資公司與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和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有著顯著的不同,因為後者與所投資的公司之間的關系是“獨立的”,其經營僅限於交易而不參與公司的戰略決策,而前者在所投資的公司中起著戰略決策的作用。

“另類”大學

講矽谷的故事,不能不提斯坦福大學。熟悉矽谷歷史的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學在矽谷的崛起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與斯坦福大學相關的企業(即斯坦福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產值占矽谷產值的50%~60%。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很強,但恐怕還不止這些。波士頓附近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加在壹起,科研實力比斯坦福大學更強。在舊金山東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技術實力不亞於斯坦福大學,但他們周圍沒有類似矽谷的區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坦福大學是壹所“另類”大學。首先是學校對師生創業的積極態度。有時候壹個人的影響力有著特殊的意義。20世紀30年代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弗蘭德裏克·特曼教授就是這樣壹個人。正是他把已經在東方工作過的學生Hugh Park Jung Su和Packard招回斯坦福,並自掏腰包投資500多美元幫助他們創辦了惠普公司。據說這是世界上第壹個“天使之都”。後來惠普對矽谷的影響有目共睹。特曼教授開創了這個先河,營造了大學支持教授和學生創業的氛圍,壹直影響到現在。

斯坦福大學的師生創業是壹種風氣。矽谷的壹些公司是由在斯坦福大學學習的學生創辦的。壹個著名的例子是雅虎!)。當時楊致遠和壹個同學寫了壹個搜索引擎程序,放在學校網上。雖然這個搜索引擎很受歡迎,但學校負責計算機的人抱怨說網絡變得太擁擠了。於是,他們自己開了壹家公司,取名雅虎,只是為了好玩。沒想到壹不小心就賺了壹大筆。

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壹棟大樓裏誕生了三家著名的公司:SUN、Silicon Map和Cisco。太陽公司的名字是斯坦福大學網絡的縮寫。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他們發明了工作站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創辦矽圖公司並不是他的第壹家公司。網景瀏覽器的前身Mosaic最初是由伊利諾伊大學的壹名教授開發的。伊利諾伊大學是擁有超級計算機的美國工程科學領先大學。發現之後,斯坦福大學的吉姆·克拉克把他們整個研究團隊挖到了矽谷,創辦了網景公司,開發了Navigator瀏覽器,改變了人們的上網體驗。網景公司上市時轟動壹時。同樣,Unix操作系統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明的,後來被廣泛應用於SUN的工作站。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學不存在“校辦工廠”或“校辦企業”。其工業園區以1美元的象征性價格租給了壹家創業公司。它的技術專利局只幫助教授申請專利。學校幾十億的資金委托給壹家資本管理公司進行分散投資分散風險,只有很少壹部分投給了風險投資公司。但斯坦福大學不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不“做生意”。學校的資金主要來自校友和成功企業家的捐贈。學校通過命名他們的建築和教授來紀念這些捐贈者。

矽谷不是計劃中的。

我們從矽谷的成功中看到的是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矽谷不是計劃中的。矽谷也不可能誕生於壹個僵化的體系。只有自由的創業體系和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才能創造出矽谷那樣的奇跡。發展高科技,資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為創業者創造棲息地的制度和文化。

企業家與創業、創業與初創公司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主流經濟學中,過去僅僅局限於價格調整機制的研究。非主流經濟學,尤其是奧地利學派,非常強調企業家精神。比如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生命力是企業家的創新,他稱之為“創造性破壞”。奧地利學派的另壹個重要代表是哈耶克。他從根本上批判了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知識分散在每個人身上,任何計劃者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因此,只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經濟才能充滿活力。今天矽谷的成功證明了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壹種觀點認為,技術越高,越需要政府來管理,因為市場會失靈。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什麽是高科技?高技術的重要特點是不確定性大,風險高。如果政府大量參與風險投資,將承擔很大的風險。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政府在發展高科技方面並非無所作為。政府應該做的壹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調動和保護企業家的積極性。比如放寬政策,明晰產權,允許技術入股,允許企業轉讓;做好類似納斯達克的資本市場,為企業上市創造條件;放寬留學回國人員政策,支持海外與國內的高科技合作。

  • 上一篇:知網是啥
  • 下一篇:科學的力量優秀作文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