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技術內容的完整性上看,可以把技術轉移區分為“移植型”和“嫁接型”兩種模式
“移植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全部內容。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多是通過這種模式實現其技術轉移的。這種模式對技術吸納主體原有技術系統依賴性極小,而成功率較高,是“追趕型”國家或地區實現技術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捷徑。但轉移的支付成本較高。
“嫁接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部分內容,如某壹單元技術,或關鍵工藝設備等流動而實現的技術轉移。它以技術需求方原有技術體系為母本,與外部先進技術嫁接融合,從而引起原有技術系統功能和效率的更新。顯然,這種技術轉移模式對技術受體原有技術水平的依賴性較強,要求匹配的條件較為苛刻。雖然技術轉移的支付成本較低,但嫁接環節上發生風險的頻率較大。壹般為技術實力較為均衡的國家、地區、企業之間所采用。
2、從技術載體的差異性上,可以把技術轉移區分為“實物型”、“智能型”和“人力型”技術轉移3種模式
所謂“實物型”技術轉移,是指由實物流轉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從技術角度看,以生產手段和勞動產品形態出現的實物,都是特定技術的物化和對象化,都能從中反觀到某種技術的存在。因此,當實物發生空間上的流動或轉讓時,某種技術就隨之發生了轉移,這是所謂“硬技術”轉移的基本形式。
所謂“智能型”技術轉移模式,是指由壹定的專門的科學理論、技能、經驗和方法等精神範疇的知識傳播和流動所引發的技術轉移。它不依賴實物的轉移而進行。通常把這種技術轉移稱為“軟技術”轉移。目前市場上的專利技術、技術訣竅、工藝配方、信息情報等知識形態的商品交易,都是這種技術轉移借以實現的基本形式。
“人力型”技術轉移,是人類社會較為古老的壹種技術轉移模式,它是由人的流動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如隨著人員的遷徙、調動、招聘、交流往來、異地培養等各種流動形式,皆可引發技術的轉移。這是因為,技術無論呈現何種具體形態,都是以人為核心而存在,為人所理解、掌握和應用。所以人力資源的流動必然伴隨著技術轉移。“二戰”期間,為躲避戰亂及法西斯迫害,歐洲特別是德國大批科學家逃往美國,就曾使這些國家許多領先技術特別是核技術轉移到美國開花結果。
上述3種技術轉移模式,由前到後,依次呈現出由有形技術向無形技術、由固化技術向活化技術轉移的特點。從轉移的難易程度上看,由於對轉移支持條件的要求不同,壹般來說,前者的轉移難度相對小於後者。但從技術轉移的有效性上看,後者卻往往大於前者,人才的轉移是技術轉移最富有成效的模式。
3、從技術功能上看,又可把技術轉移區分為工藝技術轉移和產品技術轉移兩種基本模式
壹般來說,在產業技術系統內部,並存著工藝技術形態和產品技術形態兩大系統,而每種技術形態又包含若幹相關性極強的單元技術,它們***同構成社會生產活動的技術基礎。從具體生產過程看,工藝技術是產品技術形成的技術前提和物質手段,直接決定著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生產能力。而從社會生產總過程看,產品技術往往又構成工藝技術的單元技術(廣義上說,工藝技術的實體本身就是特定的產品),它又影響著工藝技術的總體水平和效率。
事實上,任何產業技術就其功能而言,都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其不同的側重點。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流程,具有提高效率和擴張產量作用時,我們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工藝技術轉移;而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過程的結果,有助於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及功能拓展時,我們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產品技術轉移。壹般來說,農業、采掘業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前者,而制造業、信息產業、建築業等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後者。同時,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在功能上又具有極強的相幹性。因此,技術轉移過程,又往往是通過工藝技術的轉移來達到產品技術的升級,或通過產品技術的轉移來實現工藝技術的改造。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考察技術轉移的角度是多層面的,劃分的標準是多元的,因此,技術轉移又有直接與間接、誠意與非誠意、通用技術與特有技術、國際與國內、有限與無限等不同模式的區別和聯系。上述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劃分,只是相對於實踐價值大小而言的,遠未窮盡技術轉移的所有模式。同時,對不同類型技術轉移模式的區分,也只具有相對意義。事實上,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多是以某種模式為主導並兼容其它模式,或直接就是混合模式的技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