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雨季,下班後與閨蜜相約晚餐。左等不見人,右等沒有影。20分鐘後,大小姐終於壹臉忙亂地出現了。兩廂落座,就開始不停的吐槽,抱怨工作太多,事情太亂,壹天到晚幹不完的活……這場景幾乎成了每次約會的慣例。“我上次推薦的時間管理方法,妳試了嗎?”“沒有用的。我剛定好番茄鐘,還沒定下神,就被壹個臨時會拉去了。回來以後,又是壹桌子的待辦等著,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弄什麽鬧鐘了!”“看來,妳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時間管理,而是,大腦管理了。”“?”
1 古老而神秘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由1600億個細胞組成,每天依靠其間的萬億條連接來處理成千上萬的指揮任務。而我們的生物鐘作為統籌全局的“司令官”,對這萬億級的互動進行指揮協調。
(1)三種腦系統
大量心理學研究證明,人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它們通過每時每刻的默契合作,幫助我們達到最佳狀態。但在有些情況下,也會互相競爭。
三種腦的對比如下:
(2)反射腦的快速
反射腦的原型就是我們最原始的大腦,面對外界的即時刺激,快速做出反應:打或者逃!因此反射腦可以並行處理多種任務,而且速度快、消耗小、結論簡單。但是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會導致大量的偏見和直覺效應,從而指揮身體做出不恰當的反應。
(3)存儲腦的放松
只有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存儲腦才能順利執行信息處理的任務,因此我們說它是壹種消極的工作模式。正是因為思考腦的休息減少了對能量和專註力的需求,從而為存儲腦提供了更為高效的工作空間。
(4)思考腦的專壹
也許很多小夥伴看到對比表中的“壹次只能處理壹件事”,都會搖頭說;“不對!我幾乎整天都是幾樣事情壹起做,沒有問題呀。”那麽讓我們先來看看,計算機是如何並行處理多任務的吧。做過編程的小夥伴們應該會了解,計算機看似的多窗口處理,實際上是將其中壹個任務中斷,“現場保護”起來,執行下壹任務,處理完成後,再次尋址到上壹任務斷點,讀取數據繼續處理。這恰恰也是我們的思考腦面對切換時做出的反應。
而且對於人類的思考腦來說,“現場保護”和“斷點尋址”的過程,往往涉及到更為龐大的數據,往往還包括斷點的情景思路等壹些無法用具體數據描述的感官現實。如果頻繁在不同工作之間切換,必然導致大量的精力開銷,如此壹來,效率不低才怪!簡單來說,多任務切換會帶來的問題主要有:
時間損失
信息丟失
消耗大量的能量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忙忙碌碌壹天以後,頭暈腦脹沒精神的原因所在了。
(5)延伸思考
正因為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致使我們對大腦的使用與其原有的工作原理相沖突。人類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才將身體(包括大腦)進化到了今天的狀態。因此,在尚未發展出更加適應時代的新大腦之前,我們是否需要學習並練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大腦,從而提高人生質量呢?至少也要保證身體健康,工作安全吧。
2 大腦管理的正確姿勢
(0)“忙忙碌碌”怪圈
相信不需要過多的描述,小夥伴們觀察壹下周圍,抑或僅僅是自己的壹天工作狀況,就會了解八九不離十了。
電腦屏幕上滿屏開著聊天窗口,2-3個電子郵件帳號隨時提示著信件狀態,接聽固定電話的同時,用手機查收微信、QQ信息,或者在筆記本上記錄著工作安排。這邊正在講電話,那邊領導就過來安排了新的任務。剛要坐下寫個報告,突然又被叫去參加壹個臨時會議。好容易沒有人來打攪了,尋思開始給報告起個頭了吧,突然感覺手機好久沒響過了,於是拿起手機開始各種刷,各種戳……這樣下來,壹天的時間被推著走得跌跌撞撞,在走出公司大門的那壹刻,又會萌生壹種空落落的感覺:“我這壹天都做什麽了?”毫無頭緒。這,是妳麽?
我給這種狀態起了壹個名字,叫“無效率被動工作”。每天的工作生活應該由我們自己掌控,相信誰都不會喜歡壹直被各種外界因素所綁架的狀態。那麽,是什麽導致我們陷入怪圈,無法自拔的呢?答案就是:我們的用腦方式!因此,書中為我們提供了4大腦解鎖方式:
(1)離線思考
>>個人方面:固定時間段徹底離線,培養專註的思考處理問題習慣。
>>團隊方面:尊重身邊選擇離線狀態的朋友,用實際行動支持TA們。
>>領導方面:不要制定隨時在線應答的規則,鼓勵員工進行深入的離線思考。相信我,這樣絕對不會降低壹絲的工作效率,反而會讓部門的氛圍和創新能力極大的提高。
(2)批量處理
在進行批量工作前,我們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
確定事件的優先級(判斷重要、緊急2個維度的前提,只有能夠帶來最多愉悅感的東西才能為妳提供充足的動力)
找到高價值活動(那些能夠決定80%成果的20%)
>>個人方面:批量工作的6要素
>>團隊方面:合理安排每個人的任務。比如說輪崗在線處理緊急事項,就充分發揮了團隊作戰優勢。
>>領導方面:從根源上消除多任務並行的可能性。讀過書中列舉的多個危及安全的真實案例,讓我們看到,管理層重視杜絕多任務並行方式具有多麽重大的意義!
(3)充足的睡眠
(4)科學應對負面壓力
3 大腦管理的實踐
(1)計劃與復盤
無論是離線工作、批量處理等方法,都需要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體察。正如前面說到的,每天被事情推著忙亂,正是因為缺乏對事情的覺知,被動的完成壹件又壹件的“緊急&重要”工作。那麽,這種狀態如何能破呢?
冥想,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方式。剛開始,大家都會經歷壹段靜不下來,胡思亂想的階段。但是如果妳能堅持下去,逐漸地就會感覺到當下,會看到自己的思緒。並且在非冥想時間也會形成壹種慣性,從而有意識地去生活工作。同時,冥想的方法也順應了書中,大腦需要時間消化處理信息的工作原理。
當然妳可以用列清單,定計劃等等壹系列的時間管理、項目管理方法來做這件事。但是,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感受到大腦的運轉是根本,釜底抽薪的方式不妨嘗試壹下咯~
(2)關閉內外幹擾源
離線意味著專註於當下的活動,如果妳做不到徹底關掉互聯網,那麽壹定要關掉所有的信息提示。我最反感的就是在屏幕下方不時地彈出“XX上線”“XX離開”“某明星又如何如何”。這種強加於妳的信息,都是很強的幹擾源。讓本來專註力不夠的妳更加容易渙散精力,導致效率低下。在這裏澄清壹點,我們可以安排專門的時間來關註時事要聞,而不是這種互聯網想什麽時間給妳,妳就需要去了解的。上下線的提醒就更是多余。我們不是偵探,也不負責考勤,某人的在線離開與我們沒有半毛錢關系,有事情直接交流就可以了,還是盡快關掉為上策呀!
關掉外界的幹擾後,就是自己內心的管理意誌了。如果妳做著A,腦子裏想著B,註定是沒有效率和質量的。所謂“心流”的狀態,是我們的追求,更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必備能力。
(3)將專註培養成反射腦的活動
這個就有點好玩了。相信壹定會有人問:“之前不是說反射腦只是處理簡單事情的系統麽?專註是思考腦的專利呀。”咱們先來看壹個例子。
駕校學習開車,想必大家都經歷過。剛開始我們運用思考腦努力學習、練習,即使全神貫註也還會出現各種錯誤。壹旦畢業了,上路了,開了2-3年了,思考腦還會像剛開始那樣全力以赴的專註在開車上嗎?當然不會了。但是,誰能說開車上路不是壹件需要專註的事情呢?
上文說到的各種管理大腦的方法也同樣可以經過長期的練習強化,成為反射腦的自然反應,而不用過多的消耗思考腦資源,既提高了效率,節約體能消耗,也避免我們有限的意誌力被過度使用。
“我發現跑步是理清思緒,獲得更多精力,以及找到時間思考我在臉書應對的挑戰和我們公司哲學的絕佳方式。當我出行時,跑步是壹種在壹整天密集開會之前探索壹座新城市、克服時差影響的絕佳方式。”
最後,引用紮克伯格的壹段描述。跑步使他成功地進行了大腦管理。那麽,妳們的方式是什麽呢?
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