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後,任宜華電影公司演員、副導演。王惟壹年輕時有廣泛的藝術愛好。1932考入上海美院創作油畫,帶領藝術團。在此期間,他與劇團的趙丹和徐濤成了好朋友。
1932年秋,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積極參加戲劇家協會的演出和政治活動,因此被學校開除。擅長二胡演奏,曾為王的《余》演奏過。這是他第壹次接觸電影作品。
1933年,王惟壹以演奏家身份加入以聶耳為隊長的百代音樂團隊,並
聶耳加入了中國左翼音樂家協會。聶耳想利用EMI樂隊改革民族音樂,錄制唱片,出國演出。但半年後,管理層要求他們學習西方樂器,並錄制舞曲。聶耳憤而辭職,王惟壹因為他的支持毅然離隊。王惟壹的父親喜歡電影和戲劇,他認識鄭秋正和石東山等著名導演。
王惟壹失業後,父親懇求石東山培養他,石東山欣然同意,介紹他到宜華電影公司當記者。王惟壹從事進步運動多年,國民黨反動派準備逮捕他。在他姐姐的婚禮上,王惟壹巧妙地擺脫了國民黨間諜的跟蹤,離開上海去了香港,在壹家全球電影公司工作。
1935年底,王惟壹回到上海,加入上海業余戲劇家協會。1936,石東山介紹,加入新華影業公司,在《狂歡夜》《午夜歌聲》等影片中飾演角色。石東山很欣賞這個多才多藝的年輕人,在執導《青年進行曲》時提拔他為副導演。後來由於中共的地下黨組織,決定抽調壹批藝術骨幹,成立全國第壹個大型業余實驗劇團。王惟壹中斷了《青春三月》的拍攝,重返舞臺,參演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月亮升起》和《太平天國》等劇目。
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惟壹積極參加救國話劇隊第三隊(後改為抗日話劇隊第壹隊),長途跋涉,經南京、長江口岸到達武漢。在此期間,他用電影化的手法編導了大型現場報紙劇《爭取自由與和平》,鼓舞了廣大軍民抗日,發揮了積極作用。武漢淪陷後,他移居重慶,在中國電影制片廠任導演。
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影響的王惟壹、趙丹、徐濤和朱金明都向往到莫斯科藝術劇院學習。1939年夏天,他們到新疆發展戲劇工作,準備從新疆到蘇聯留學,以期在抗戰結束後回到上海建立中國的戲劇表演體系。沒想到,他們在新疆被軍閥盛逮捕,並在獄中生活了五年。在中共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的解救下,直到抗戰勝利前夕才被釋放,回到重慶繼續從事進步影視劇創作。
抗戰勝利後,楊漢生、蔡楚生、石東山根據周恩來同誌的指示,於1946年初回到上海,建立了黨領導的進步電影基地——蓮花電影藝術社(後並入昆侖電影公司)。1947年初,王惟壹作為副導演,協助石東山完成公司首部電影《雲與月》。為了表彰王惟壹的成就,石東山在片頭演職員表中特意把王惟壹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放在同壹個屏幕上,編號相同。影片以抗日戰爭開始到抗戰勝利初期為背景,謳歌了以女大學生蔣、青年音樂家高立彬為代表的救亡戲劇家的崇高精神,展示了他們抗戰勝利後的痛苦經歷,揭露了以周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利用抗日戰爭發大財、劫富濟貧的醜惡嘴臉, 並及時提出了戰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該片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銳的現實性,在當時的中國電影圈引起轟動,受到觀眾和媒體的熱烈好評,為戰後進步電影的創作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他與徐濤合作導演了《未被囚禁的春天》(歐陽予倩編劇),這部電影反映了知識女性對束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渴望——意味著人民對解放的要求。影評人對兩位新導演的評價很高,認為整部電影的拍攝達到了“相當程度的自然”。
1948年冬天,解放戰爭迅速發展,白色恐怖越來越嚴重。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昆侖電影公司的主要創作負責人楊漢生、蔡楚生、石東山離開上海,南下香港,成立了“南國”等電影公司,為昆侖的撤退做準備。不久,王惟壹也離開上海到南國電影公司工作。
1949年夏天,王惟壹獨立執導了南國公司首部粵語電影——《珠江的眼淚》(制片人蔡楚生,編劇陳殘雲),反映了南國農民的血腥生活及其覺醒與抗爭。本文以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廣東珠江沿岸農村為背景,通過欺淩地主豪紳的行為和丹尼爾壹家的遭遇,憤怒地控訴封建勢力殘害農民的滔天罪行,揭露國民黨政權的反動本質。當時香港電影業比較混亂,尤其是粵語片的創作相當落後。《珠江的眼淚》以其嚴肅的創作態度、鮮明的思想性和可貴的藝術成就贏得了香港和內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現實主義粵語電影的壹個正確、紮實、嶄新的起點”、“粵語電影中的壹部革命佳作”,為粵語電影的創作鋪平了道路。
在1949到1955的全國優秀電影評獎大會上,該片獲得了榮譽獎。南國電影公司關閉後,王惟壹參加了司馬文森、周紅、祁文韶組織的50年代電影公司。1950年執導公司首部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電影——火鳳凰。影片借用了鳳凰經過火的錘煉,化為羽翼豐滿、光彩奪目的再生鳳凰的寓意,表達了進步電影人迎接翻天覆地的新時代的喜悅。全國解放後不久,50年代電影公司的人北上,壹些留在香港的電影工作者重組了組織,也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鳳凰電影公司成立了。
1951年,王惟壹回到廣州參加珠江電影制片廠的籌備工作,並兼任華南文藝學院戲劇系主任,1952年,朱穎停止籌建,他被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和上海電影制片廠任導演。1956 * *加入中國。在此期間,他執導了《山鈴與大篷車》、《椰林之歌》、《鐵窗之火》等電影。《鐵窗之火》以解放前上海工人革命鬥爭的真實史料為基礎,根據王曉河烈士的事跡,塑造了青年工人領袖張少華的英雄形象。影片真實再現了1947的時代氣息,歌頌了以張少華為代表的* * *為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的崇高精神,揭露了以敵偽社會導演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崩潰前瘋狂鎮壓人民的醜惡嘴臉。相比之下,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65438-0958的全國優秀電影獎。
1958年,他回到了珠江電影制片廠,當時又在籌建中。第二年,我和蔡楚生壹起導演了《南海潮》。他和蔡楚生壹起,滿腔熱情地去有奮鬥史的漁港體驗生活,收集素材;遊覽海南島,選擇地點。根據創作計劃,本片分為《漁國兒童奮鬥史》和《天涯海角》兩集。1963,電影第壹集上映。它通過金、阿材等人的悲歡離合,反映了大革命至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沿海漁民的苦難、覺醒和鬥爭,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
1963年,王惟壹還執導了粵語喜劇《七十二家房客》(珠江電影制片廠與香港宏圖電影公司合拍)。影片以壹幢破舊樓房裏72個房客的經歷反映了舊社會的種種不公,諷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歌頌了下層民眾之間的相互同情和幫助。影片中不乏喜劇笑料,也有較為嚴肅的現實主義風格。在1965年,他又導演了兩部以湘劇《敲鑼》和《補鍋》為原型的喜劇。
從65438年到0966年,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王惟壹和其他正直的藝術家壹樣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幫”後,王惟壹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創作中,導演了故事片《藍天保衛戰》和《壹個美國飛行員》。前者以20世紀70年代初國內外尖銳復雜的階級鬥爭為背景,描寫了東南沿海某市軍民粉碎敵人派軍機低空潛入騷擾破壞的情節,歌頌了以指導員楊平為首的解放軍指戰員和民兵英勇營救臺灣省漁民的高尚行為。後者表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壹名來華助戰的美國飛行員不幸被日寇和偽軍擊毀並追擊。遊擊隊戰士和新四軍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飛行員。於是,飛行員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分清了真假朋友,與新四軍的戰士和群眾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影片情節曲折,驚險刺激,充滿生活情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1981年,王惟壹執導了改編自歐陽山同名小說的《三家巷》。
2012年9月29日,21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31百花獎頒獎典禮在紹興舉行,王惟壹獲得金雞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