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壹只蜘蛛掙紮著爬到墻上的破網上。因為墻是濕的,每當爬到壹定高度,就會從高墻上掉下來。它壹次又壹次地爬上爬下...
就在那時,三個人路過這裏。
第壹個人看到了,他說:“這只蜘蛛真笨。它可以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爬上來。我不能像它那樣愚蠢。”於是,他開始變聰明了。
第二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並受到鼓舞,對自己說:“我要像蜘蛛壹樣頑強。”於是,他變得頑強。
第三個人看到了。他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我這輩子不也是這樣的蜘蛛嗎?忙得壹無所獲有什麽意思?”所以,他變得越來越抑郁。
這只蜘蛛為什麽壹直往上爬?為什麽三個人對蜘蛛的態度差距這麽大?
人壹定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很多疑問,比如為什麽我沒有大學同學那麽成功。為什麽至今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為什麽壹個同事似乎比我更能取悅他的上級?當人們有疑問時,他們總是試圖分析某些行為、事件或後果的可能原因。
如果我們對人壹生中說的最多的話做壹個總結,那麽“為什麽”壹定是最頻繁的。原因是人類天生就有追求事物發展精準的需求,這是我們人性中很自然的壹部分,誰也擺脫不了。
在心理學中,對於“為什麽”的問題有壹個專業術語,叫做“歸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找出問題的原因”。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 .海德在1958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次提出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指出,如果某個因素出現,就會看到某個行為,如果沒有出現,就看不到,那麽人們就會把該因素歸因於行為的原因。舉個例子,如果妳和朋友壹起旅行,壹匹馬來到妳面前,妳的朋友指著馬大聲尖叫,妳就要確定這個朋友是不是精神病,或者危險正在逼近。
當人們試圖解釋壹個人的行為時,要從差異性、壹致性和壹致性三個方面來評價協變。
差異:行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特定——妳的朋友是否對所有的馬都大喊大叫?
壹致性:指的是該行為是否針對這種情況反復出現——這匹馬過去有沒有讓妳的朋友大喊大叫?
壹致性:是指其他人在同樣的情況下是否有同樣的行為——大家都指著馬喊嗎?
歸因壹般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個體內部存在的原因,如個性、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外部歸因是指某壹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等。
試想壹下,在壹個堵車的早晨,當妳發現壹輛車是罪魁禍首時,妳通常會有什麽樣的反應?恐怕大部分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傾向於認為車的司機有問題。因為他的不當行為,每個人都可能忍受上班遲到,被扣獎金的可能。這個人會在壹瞬間被我們定義為壹個自私,冷漠,不體貼的家夥。
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把別人的問題歸因時,外界因素很容易被忽略。比如前面提到的汽車司機,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主觀上無法克服的情況,不得不造成堵車。
有趣的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情況可能正好相反。大部分降薪的人都會認為公司在“過河拆橋”,很少會馬上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因為當人的自尊心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采取利己的方式,即把降薪的原因歸結於外部因素(如經濟衰退),因為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同事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打擊。但是,當我們得到加薪的回報時,我們會本能地把加薪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
當我們看到有人比我們更成功時,我們會把他們的成就歸因於運氣好,不自覺地進行外部歸因。
僅僅依據外在因素或內在因素來判斷問題和事物的性質是片面的,有偏見的。只有結合內外因素進行分析考慮,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