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話題(針對工作中的問題、現狀、最新技術、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等。)組織的人員(組織者、流程管理人員、會後操作人員、拍照錄像的會議記錄人員等。)
參與者(定義參與者,角色,興趣點,以及需要做什麽,是否需要發言,是否需要提前準備等。)
參與者的角色(主持人、記錄者、演講者、其他部門的人、局外人等。)參與時間(會議時間和持續時間根據實際人數和大家的工作安排確定)交流會的目的(明確壹個交流會的目的和持續時間,定期檢查)。
會後輸出(會後輸出,結果,如果有問題,問題記錄和跟進的過程)如何操作結果(分享會是壹個持續的過程,所以要有結果的持續輸出,以及結果的分享和操作)會議的流程(有幾個環節決定會議的流程,每個環節做什麽,多長時間等。如果有可能通知該過程的所有參與者)
首先確定大的框架和體系,然後定義組織的人。大家分工明確,會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流程要簡單易操作。組織壹個小型的分享會並不容易。把握不好就會變成形式主義,說是休息,最後變成強制參與行為。
個人認為最直觀的原因是,文字分享和演講分享是塑造個人和企業影響力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回到人的存在感上,人渴望分享是因為想要獲得認同感。可以推斷,在信息技術非常原始落後的時代,古人類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古人類為了生存而共享。每個人都必須互相分享在哪裏發現了野生動物,哪些樹有水果可摘,哪些樹可以避免危險,等等。沒有分享,他們就無法生存。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基本的生存已經不是問題,我們還在分享知識。正如尤瓦爾·哈拉裏(yuval harari)在《人類簡史》中所說,人類是在虛擬意義上繁榮發展的,人類對共享的需求來自於這種本性。八卦交流的欲望早就刻進了基因。
從更學術的角度,比如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方面,人類還有壹個最大的需求,那就是交流,這是壹種歸屬感的需求。只有和大家在壹起,我們才能安全。
既然分享是我們證明自己,滿足自我存在感的重要方式,那就意味著我們分享的東西決定了我們自我存在感的形象。比如我想讓別人覺得我朋友很廣,很慈善,所以我經常會直接把信息分享給那些我認為可以幫助他的人。別人如何評價我分享的內容決定了我的個人品牌,可能是幽默或有創意,有愛心或非常自我等等。這些在不經意間完成的印象建立,壹起變成個人品牌,也會幫妳吸引到興趣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