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介紹,中國以處置“僵屍企業”為重要抓手,倒逼落後產能和不達標煤礦徹底退出。截至目前,與2015年末相比,全國30萬噸以下煤礦減少2800余處,下降約50%,1.2萬噸及以上大型現代化煤礦增加約200處。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我國煤炭生產的主體,行業供給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趙晨曦認為,雖然煤炭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但仍處於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優質供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需要繼續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從總量去產能轉向結構去產能和系統優化去產能。要打通去產能的制度梗阻,推進去產能、去債務、“僵屍企業”的出清;有序釋放優質先進產能,不斷增強安全清潔高效穩定的煤炭供應能力。此外,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蔡榮華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繼續深入推進鋼鐵去產能工作,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嚴禁違規增加產能。隨著無效鋼鐵產能的退出,粗鋼產能利用率大幅回升,基本回到合理區間。
不過,蔡榮華也指出,隨著鋼材市場供需形勢的改善,特別是價格反彈,部分企業預期有所改變,去產能積極性有所下降。嚴禁新增產能,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產能復產的壓力仍然很大。今後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繼續處置“僵屍企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堅定不移地落實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