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客觀性:
項目評估是在項目組織者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再研究,其結論完全建立在科學研究和大量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在評估實施過程中,需要核實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依據和所有數據,並根據項目評估的內容和分析要求,深入企業和現場進行調查,以收集新的數據和資料,確保所有項目數據在專家的知識下是客觀和詳細的。同時,項目評估涉及許多領域,如工藝裝備、技術物資支持、財務分析和未來市場預測等。評估人員必須在宏觀了解和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的前提下,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處理評估中的每壹個細節,並在評估報告中客觀公正地表述出來。
3、科學性:
第壹,要有科學的態度。項目評估是項目建設前的壹項決定性工作,它的任何失誤都可能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評估人員必須抱著對國家、對企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踏實,用戰略家的眼光把項目放在整個國際、國內市場進行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堅決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的發生,使項目建成後真正創造良好的效益,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要用科學的方法。在評估工作中,要註意全面調查與重點核實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經驗總結與科學預測相結合,確保相關項目數據的客觀性、使用方法的科學性和評估結論的正確性。
4.必要性:
必要性評價也叫背景分析,即分析項目在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中的意義和地位,從而確定目標項目是否有建設的必要。該指標側重於項目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5.項目投資方向:
壹個好的項目必須做到四個“符合”和三個“有利於”:即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國民經濟的戰略部署;符合項目所屬行業的發展要求和方向;符合項目實施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和總體規劃;項目立項的所有程序應符合國家有關項目管理的規定。項目的建設要有利於項目實施地區、行業乃至國家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應有利於新科學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利用;要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有利於出口創匯。
6.產品的市場需求:
無論是新建項目還是改擴建項目,其目的無非是引進新的設備和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工藝,從而增加產品產量,提高產品質量。但其最終目的是贏得市場,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因此,項目評估的壹個關鍵內容就是科學地評估項目的市場前景。要通過對項目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的相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客觀評價較長時期內的產品質量、性能、價格、市場分布和發展趨勢,為項目建設的正確決策奠定基礎。
7.可行性:
即審查項目是否有建設的可能性:
如果項目缺乏建設的技術、經濟或其他物質基礎,那麽壹切都是空談。國家頒布的1983《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試行管理辦法》規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內容應包括八個方面:①市場需求調查與分析;(二)擬新建或改擴建的規模;③技術、設備和生產條件的研究;(4)場地平面圖和工廠條件;(5)勞動力的來源和素質以及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⑥項目建設實施計劃和生產計劃;⑦技術經濟指標和財務效益分析;(8)投資效益和社會影響研究。
8.經濟可行性:
根據國家計委1993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就新建、改建或擴建項目的財務效益和國民經濟效益而言,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四項指標必須滿足規定的計量標準,並應逐壹進行分析評價。在項目資金管理中,要重點關註投資估算的準確性和項目資金的落實情況,對項目投資風險進行科學評估,避免出現重大投資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