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允許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上市股票;證券公司可以通過借入證券等方式對沖做市業務風險。
三是允許和鼓勵證券期貨機構在新三板上市融資。
四是股票做市股票的持倉比例可以在5%以上,進壹步明確了自營和做市券商的風險控制指標。
五是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子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股權投資機構開展推薦或做市等業務,進壹步擴大市場參與者範圍。
六是允許證券公司開展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試點,進壹步提升券商服務中小企業的能力。
總之,“國六條”和證監會118號文件有壹個* * *特點,有壹個* *效應,就是加快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創新,也讓新三板實現了“彎道超車”,進入了“快車道”。
新三板的三個拐點
自2015以來,新三板出現了三次明顯的拐點。
壹是投融資增速出現拐點。至2015年5月22日,融資總額已達21154萬元,較2014年全年凈增近132億元。最大融資金額達到50.32億元,融資次數最多為4次。融資用途從補充營運資金到涉及股權激勵、項目融資、做市等等。同時,融資的外部性增強,加速了上市公司股權的分散,越來越多的公司股東超過200人。
市場覆蓋的業態在不斷拓寬和增厚。
以新三板為代表的新業態已經充分體現了中國信息經濟時代的特征。比如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的市值已經分別占到總市值的26%和11%,這和早已進入信息經濟時代的美國資本市場的市值比例結構非常相似。
第二個轉折點是市場交易由冷轉熱,這個過程比預期來得快。交易的壹個重要變化是,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進行了交易,現在日交易量基本穩定在6543.8+0億元以上。
交易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做市商制度開始發揮作用。雖然占比不是很大,但與協議轉讓方式相比,做市交易基本形成了連續的價格曲線,做市板塊備受投資者關註。做市商的核心功能不是撮合交易,而是價值和價格。這種效應開始顯現。做市企業的融資行為和融資比例高於協議轉讓,做市企業的股價成為發行增資、並購重組和股權質押的重要依據。
第三個轉折點是市場參與者和合格投資者的增速超過全國股轉系統的預研預判。
如果說以上三個拐點更多的是市場體量的變化,那麽包括全國股轉系統在內的市場主體的觀念和思路的變化,已經讓市場發生了壹些質的變化。
壹種觀點認為,新三板的快速發展讓券商真正有了客戶的概念。以前他們都是圍繞渠道做生意,只認標準條件不認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目前,證券公司的業務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通過上市推薦和做市業務,打通投行、券商、資管等所有業務鏈條,形成協同效應。券商的盈利模式不僅僅在推薦業務上,還包括上市後的可持續發展業務。這是壹個非常大的變化。
另壹種觀點認為,新三板找到了實現普惠金融的途徑。這種小額快速的按需融資,可以在更大範圍、更深領域還原金融的本質和草根性。
可以說,新三板在支持創業創新方面有兩個明顯的優勢:
第壹,規模效應已經顯現。
二是制度優勢開始顯現。2014年報顯示,2320家上市公司盈利,占比86%,營業收入增長10.86%,平均凈利潤增長24%。特別是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同比增加134.18%,反映了上市公司較強的現金獲取能力和經營質量。特別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公司數量占比30%,平均凈利潤增長665,438+0%。
上市公司形成了兩個重要特征:壹是成長性,二是草根性。中小企業占95%以上,民營企業占9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占80%。他們代表著中國經濟的未來,也成為新三板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所以新三板是資本市場創新的產物。
為企業實現夢想創造可能的條件。
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在於兩點:壹是信息不對稱,即沒有全國性的投融資需求公共信息了解平臺。第二,價格不能商量。股權融資的難點在於定價,因為公司股票的價值理論上等於公司未來收益的貼現值,但未來難以預測,導致企業和投資者難以協商對價。目前常見的解決辦法是簽訂對賭協議,這意味著融資方將承擔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從而失去股權融資的本質特征。新三板只有兩個基本功能:信息披露和定價。通過上市公司的持續信息披露,投資者可以了解中小企業的信息和需求,通過公開轉讓和交易實現對中小企業的估值和定價。
因此,全國股轉系統用了差不多壹年的時間,探索制度設計,學習世界先進經驗,總結分析交易所市場的經驗教訓,認真聽取市場各方意見建議,認真梳理新三板的歷史沿革,從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到中關村試點,再到擴展到上海、天津、武漢等高新園區,最後擴展到全國,最終形成66項制度、規章制度。包括無財務標準的上市準入,允許“小額、快速、按需”的融資安排,免除200人以下融資的審批,不限制定向發行的時間、價格和方式,不規定股權激勵機制和鎖定期的時間,允許發行人自主選擇交易方式,交易方式之間自由轉換等。這些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實現壹個目標,那就是實現投融資最有效的對接。
上海國際醫藥園某上市公司為生物醫藥公司,主營產品有,但尚未取得新藥許可證,未上市銷售,無銷售收入。在新三板掛牌後的7個月內,公司進行了4次定向發行,募集資金3.99億元,開創了壹家產品尚未投放市場,沒有銷售收入,卻在全國證券交易所成功募集資金的“種子企業”的先河。在上市之前,這家公司沒有任何外部投資者,只有28個股東。上市後,通過四次融資做市交易的股東超過300人。
除了美國濃厚的創業文化和創新氛圍,我們發現學習和了解納斯達克的成功因素有壹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制度和技術的不斷創新,註重為發行人和投資者提供壹個高效、低成本、安全、透明的資本市場平臺。納斯達克對創新非常寬容。很多生技股還只是二三期臨床,距離新藥獲批上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了解,2015和臨床二期15共有6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最高市值達到17億美元;臨床三期有54家,最高市值達到71億美元。很多有代表性的生物醫藥公司暫時沒有營業收入。
從某種意義上說,納斯達克的包容是讓更多的企業發行,讓更多的資源支持實體,支持創新創業。
新三板已於2014年8月電子化受理,2014年8月受理1792份申請* *,2015年4月30日前受理967份申請,4月單月受理618份申請。壹旦這些企業在2015全部發牌完畢,市場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倒金字塔有可能變成正金字塔。如果加上區域市場的上市公司,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必將形成壹個廣泛而堅實的金字塔基礎。
創新仍然是新常態
目前全國股轉系統在做的是加快制度創新,跟上市場創新的步伐。
新三板的起步和發展得益於國家政策紅利,也得益於制度創新。該系統是壹個牛鼻子。正所謂,好的制度意味著好的投資人,好的公司,好的中介。
未來真正的競爭絕對不是企業資源的競爭,而是制度創新的競爭,是差異化、多元化的競爭。
隨著2015新三板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壹些新情況、新問題。問題暴露出來是好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市場。應該說,全國股轉系統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們會繼續跟蹤分析研判市場走勢,加快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