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7666億元的市場並不是信托能參與的全部。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對上市公司閑置募集資金投資產品提出了兩點要求:壹是安全性高,符合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人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良好,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的正常運作。
集合信托產品顯然無法滿足證監會提供保本承諾的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更註重符合監管保本要求。壹般會將資金投資於銀行間市場信用等級高、流動性好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如債券回購、拆儲銀行間、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高信用等級企業債等低風險資產。正是由於交易所對募集資金有嚴格的監管要求,上市公司閑置募集資金大部分投資於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較低,而少量自有資金可以選擇高收益的信托或其他類型的產品。
自有資金投入可觀。
即便如此,上市公司可用於投資的自有資金數量也相當可觀。據統計,2016年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募集閑置資金和自有資金所占資金比例分別為58%和42%。也就是說,2016年,上市公司自有資金投資理財產品的金額高達3000多億元,而信托產品的投資金額僅占自由資金投資理財金額的3.6%,有待發展的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提高資金利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同時,購買理財產品也有利於增加公司收益。而且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有嚴格的風險控制標準,會綜合考慮理財產品發行公司的實力、資金的安全性、是否承諾保本等。面對記者“是否會考慮購買收益更高的信托產品”的提問,該負責人不置可否。
從投資收益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大多保持在2%-3%之間,甚至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以下。這雖然保證了資金的相對安全,但很難和信托產品5%-8%的平均預期收益相比。事實上,面對越來越低的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有董事表示,更多的上市公司願意通過其他渠道選擇高收益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托公司仍需繼續努力,深挖資源,以對待上市公司這樣的優質客戶。然而,如何服務好這樣的優質客戶,是信托公司面臨的重要課題。某信托公司業務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會定期對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優質機構客戶進行日常維護,了解投資需求,及時提供相應產品,但並無其他積極舉措。
上市公司仍有信托“粉絲”
不過,雖然信托在委托理財中占比相對較小,但並不妨礙上市公司壹批信托“粉絲”的存在。
數據顯示,去年有27家上市公司利用信托理財。最愛信托理財的上市公司是趙遲(2.43 +1.25%,買入)。2016年,趙遲投資1465萬元購買信托產品30余次。其次是西部礦業(6.19 +1.31%,買入),公司子公司20129萬元買入信托產品11次。
但記者發現,推動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壹大因素是其與信托公司的關系。“這樣雙方的信息溝通比較順暢,可以讓上市公司降低信任不足帶來的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上述上市公司購買的65,438+004款信托產品中,有65,438+09筆交易為關聯交易,總金額為654,380+0.666億元。如揚農化工(56.22 -0.37%,買入)去年6次購買關聯方外貿信托的信托產品,合計超過4億元。
中融信托是最受上市公司青睞的信托產品發行方。去年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在14次認購了中融信托的信托產品,總金額為108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