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論最著名的觀點是決策取決於參照點。
妳什麽意思?假設妳的辦公室恒溫,妳感覺不到溫度,但是秋天走出辦公室,壹陣風吹來,妳會覺得有點冷。辦公室的溫度是參考點。但是在外面呆了壹段時間後,妳是不是又對溫度沒什麽感覺了?此時,室外溫度成為參考點。
期望效用理論認為效用是財富的增函數。雖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是財富水平高的時候效用肯定比財富水平低的時候高。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公司這個月給妳發了壹萬塊的獎金。妳開心嗎?
按照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妳當然知道自己幸福與否,因為壹萬元的絕對值是壹定的。但妳可能會說,等壹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錢。如果他們拿五千,我很高興。如果他們都拿三萬,我不高興。所以參考點是同事的獎金水平。
前景理論認為,效用不取決於財富絕對值帶來的感受,而取決於和誰比,也就是參照點的位置。不同的參考點有不同的效果。
發現參考點與以下因素有關。
在金融領域,投資的歷史水平,最重要的參考點是成本價格。投資人總是把現在的價格和成本價做比較,我稱之為“回頭看”。回顧是與歷史相比較,而理性的人是在“向前看”,是在展望未來。
“我已經賺了20%,可以賣了”和“我做完就走”...這些常見的投資決策,其實都是“回頭看”。不管是不是20%,妳在做決策的時候壹直在和自己的成本價做比較,這個參考點就成了影響妳決策的重要因素。
歷史水平的參考點除成本價外,還包括最高價和最低價。
比如現在價格降了壹點,我多買壹點,不就攤薄了成本嗎?攤薄成本,就是妳決定把參考點設在最近的高點或者低點。
期望水平是指心理預期的壹個水平。
比如買房成本是654.38+0萬,但預期水平可能是500萬,那麽賣價的參考點可能是500萬,而不是654.38+0萬。
決策的參考點是同伴或朋友的決策,這被稱為決策的“同伴效應”。
陸榮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公司金融領域,公司的資本結構(負債率)會參考同行業的公司,公司是否違規也會受到同地區公司的影響。
國外研究發現,公司的分紅水平會受到同行業公司的影響。
投資決策中也有很強的“同伴效應”。很多人不看投資對象,而是看朋友專家都買賣過什麽,然後跟著做決定。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的決定可以通過改變參考點來操縱。”
比如商場在促銷的時候,壹件3000元的衣服,如果原價賣,不如原價賣3萬,現在1優惠。原價是客戶決策的參考點,1折扣讓人覺得便宜。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者是否真的需要,而是看便宜。“便宜”需要參考點,而參考點往往被賣家利用。
另壹個例子是股權分置。當壹只股票的價格很高,影響了該股票的交易量和投資者(尤其是散戶)的購買欲望時,那麽股份公司就會考慮將該股票拆分。拉低股價後,投資者(尤其是散戶)會覺得股價“便宜”,會爭相買入。事實上,股票拆分後,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總市值和基本面不變。
目前各大網站都人為制造了很多促銷日,很多平臺商家都會參與。通過控制參考點,讓客戶產生“便宜”的錯覺,有效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這是各種人造節日存在的行為基礎。
任何選擇都不應該看絕對層面,而應該看相對層面。參考點與歷史水平、預期水平、他人決策等有關。
參考點也可以控制和調整。比如妳還是覺得不開心或者沒有效果,無壹例外,那壹定是因為參考點定高了!試著降低壹些參考點,妳的快樂自然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