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達成協議的條件:中印成立合資公司,不動用印尼政府預算,印尼不提供主權擔保。合資公司印尼占股60%,中方占股40%,雙方都是雅加達-萬隆高鐵的共有人。然後承諾向印尼轉讓高鐵技術,進行本地化生產,幫助印尼培養高鐵管理和運營人才。
1。中國最終同意放棄印尼政府的“國家主權保證”,意味著風險大大增加。也就是說,壹旦項目虧損,合資公司的結局就是破產。作為企業經營,投入這麽大,收益不高,但風險門是敞開的。無法想象壹個普通理性的企業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唯壹的可能就是做這個決定的企業的錢不是自己的,後果不用自己承擔。
2。中國在為獲得40%的股份而竊喜的同時,也應該明白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高鐵運營中也要承擔虧損的風險。去外國做小股東,印尼也是法制健全的國家,政府更叠頻繁。任何知道壹些海外商業風險常識的人都不會做出如此輕率的決定。印尼把業務從修建鐵路延伸到運營鐵路,要求盈利。俗話說的好,就是“求媒人生兒子”。大家都知道,媒人雖然擅長撮合男女婚姻,但承擔不了“能不能生孩子”的責任。是中國不懂這些簡單的道理還是不願被迷惑?
3。雅萬鐵路成為榜樣後,壹旦其他國家與中國合作高鐵項目,可能會要求這種極為優惠的“印尼模式”甚至更優惠的模式,中國高鐵出口可能會成為“笨人多錢快到”的又壹個例子。
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希望,根本上取決於民營企業的競爭力。無論如何,國企的本質是“丟掉了國家的賬單(與納稅人分享),盈利了,他們會神奇地放進有權有勢的人的口袋,而不是給人民分紅。”從目前國企的壹系列動作來看,有理由懷疑他們越來越綁架國家為自己的“私利”服務,用“打敗日本”的煙霧彈來強調自己“損失”的重要性。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大動作很可能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新時代的“大躍進”,損害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我不知道李嘉誠先生是不是因為看到了這些荒謬的策略而引退,但有壹點可以肯定,任何決策都有可能失敗。如果失敗的後果不是自己承擔而是別人承擔,那麽“慎獨克己”就是壹條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