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改革創新增動力、軍民融合促發展等壹系列舉措,提煉航天科技集團的優秀業績。
新動能:從技術創新到制度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面對未來世界的科技前沿,航天科技集團正在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步伐。
在火箭技術研究領域,火箭動力和組合動力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兩條發展主線取得重大成果,已列入國防科工局“十三五”規劃;商業版小型固體商業火箭、亞軌道飛行器、商業版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也在航天科技集團壹院的研制和探索中。
在航天器和空間技術研究領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門成立了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研究前瞻性、顛覆性的重大應用基礎和技術,開展中長期空間技術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
五年來,航天科技集團整體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全面開展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十二五期間,專利申請總量超過23000件,授權1.1,000件。
五年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發射任務80余次,年均增幅超過22%。
“面對高密度發射,很難維持原有的流程模式。”航天科技集團戰略管理部副部長王占玉說:我們不斷創新航天系統工程管理體系,優化科研生產鏈條,使發射場周期縮短30%,產品交付周期縮短40%,使發射成功率達到95.6%。“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的管理方式已經成為國際航天同行可以享受的標準。
新思路:深化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推進區域壹體化
五年來,為推進軍民融合,航天科技集團成立了軍民融合技術促進中心,出臺了產業投資、成果轉化、人才激勵等壹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軍民融合發展。
在“軍民融合”政策的指引下,航天科技集團十壹院研制的“彩虹”系列無人機已成為高端裝備領域國際競爭中的軍民兩用武器。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與Xi安合作開發的空間熱解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集成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航天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結合也成為深化國防與民用技術空間融合的壹個主要方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院長石說,通過利用空間環境對菌種和微生物進行誘變,五院研制出壹系列生物保健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曾經家喻戶曉的中國樂凱,在重組並入航天科技集團後加速轉型升級,在綠色打印材料、光學薄膜、數字醫用材料等軍民領域與國際大公司展開競爭。
王占玉說,五年來,航天科技集團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建設了京、津、安、深、成等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同時,在空間科學、衛星技術、衛星應用等領域拓展海外合作,產品和服務已覆蓋31個國家和地區。
新空間:從商業航天到產融結合
五年來,從幾噸重的中大型衛星發展到公斤到幾十公斤的鈹及微納衛星,航天科技集團加快完善商業運營服務模式,為各類用戶提供通信、導航、遙感、空間科技實驗等產品和服務。
作為中國唯壹的通信衛星運營商,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中國衛通目前可提供321電視節目和316廣播節目。未來,高通的寬帶衛星信息系統也將投入商業運營,有望解決飛機、高鐵、輪船等移動體的寬帶上網問題,使中國進入衛星互聯網應用時代。
在商業遙感衛星領域,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中國四維公司已成功發射兩顆0.5m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並將逐步建成全球商業高精度對地觀測系統。
為加快產融結合,近年來,航天科技集團通過控股公司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牽頭設立了壹系列基金,其中由集團公司牽頭的國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初始規模為300億元。
今年5月,航天科技集團聯合多家央企、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投資平臺,發起設立央企國創投資引導基金,基金規模6543.8+0500億元。該基金專註於整合國防和民用技術的工業領域,如航空航天、核能、船舶和高速鐵路。
目前,航天科技集團已累計對外融資2000多億元,累計投資近400億元,孵化了康拓紅外等壹批優秀的高科技產業公司,有力支持了高科技產業化項目的發展。
王占玉表示,未來,航天科技集團將繼續在產業發展領域發揮產業資本作用,進壹步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努力打造世界級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為實現航天夢、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