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創造財富,造福他人。這是浙江楊凡控股集團的企業文化,是集團董事長範培仁對其20多年企業經營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人生最好的總結。
仁德之心
上世紀90年代初,縉雲縣還是壹個貧困縣。在縣城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貧困的殘疾人在街上乞討,在屋檐下睡覺。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範培仁都感到心酸和同情。
1995,也就是他當了十年廠長的企業,第壹年就獲得了較大的利潤,他決定拿出壹筆錢來開展助殘活動。當時公司給縉雲的殘疾人捐贈了20輛輪椅。這項活動作為壹個項目每年開展10多年,範圍不斷擴大,延伸到麗水市,甚至延伸到集團下屬的相關地點。截至目前,該集團已為殘疾人捐贈了近4000輛輪椅。
無獨有偶,2006年底,範培仁給當地壹位貧困老農送慰問金時,得知這位老農是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老農的感恩話語,激起了範培仁內心巨大的感觸。當我了解到麗水市有數千名農村老黨員時,我決定發起壹項幫助農村老黨員的“感恩工程”,每年拿出壹些資金,從經濟上幫助200名農村貧困老黨員。
作為壹個普通人,範培仁以“仁愛之心”待人;作為壹個企業家,範培仁以仁愛之心經營企業。
1992期間,企業經營異常困難,範培仁有機會另謀高就,但他留了下來,與員工壹起努力,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尋求出路。所以有員工感嘆:“是董事長的仁心,成就了我和帆船集團的今天。”
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任何壹個老板都知道這句話,但要落實到所有員工都能切身感受到,並不容易。然而,在楊凡集團過去的25年裏,所有員工都感受到了範培仁對他們的真誠關註。範培仁說:“關愛員工是企業家的責任,也是經營企業的重要壹環,因為對員工付出愛才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企業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競爭,而競爭往往是血腥的。而範培仁以“仁德之心”競爭,結果是競爭走向競合,實現了最大的共贏。楊凡集團曾經是907光引發劑的原料供應商,但當時國外907生產廠的惡性競爭導致楊凡集團利益受損。因此,楊凡集團進入了907產品的生產過程,並參與了競爭。由此,楊凡集團憑借自身在原材料、技術、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成為行業龍頭,其提供的產品不僅質量壹流,而且成本低於競爭對手。楊凡集團不是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而是優化整合資源,分工合作,讓他們成為楊凡集團的賣家,從而達到所有競爭對手共贏甚至多贏的效果。
在範培仁的理解中,仁是中華文化的美德,是不變的美德。仁,就是“心中有仁”、“心中有愛”,用心去換位思考,用愛去關心他人,用愛去包容他人。範培仁“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靠”,提升人格,實現“自我”,錘煉企業管理,使企業“利合乎仁義”。
創造財富的價值
創造財富是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企業的使命,是企業家的天職。早在2002年,範培仁就提出了“四個善待”的理念,著力打造企業生態鏈:善待企業家就是善待財富,善待員工就是善待企業,善待企業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社會就是善待未來。
他認為企業家可以通過優化社會資源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壹個國家強大了,就會湧現出壹大批企業家;壹個地區要發展,就要培養大量的企業家;壹個企業即使想做強做大,也要培養壹批內部企業家。
然而,成為壹名合格的企業家並不容易。他所經歷的艱辛,常人難以理解;他所承擔的風險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所不知道的;他對新知識、新概念的渴求,只有普通人才能驚嘆。浙江楊凡控股集團是在壽爾福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浙江壽爾福化學的前身是縉雲沸石廠。這家成立於1982的國企,從1992開始的十年間,累計產值只有980萬,累計納稅只有34萬,累計虧損200多萬。
範培仁於1984被組織到該企業工作。前近10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企業被貼上“虧損企業”的標簽。但直到1995,他的企業才恢復,成為盈利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範培仁選擇了獨特的產品巰基系列產品;成立中外合資企業浙江舒爾福化工有限公司;進行了壹系列的企業改革,從國有企業到民營股份制企業。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人才匱乏、資金不足的條件下,要成功開發苯硫酚產品確實很難。範培仁回憶:那時候我是工頭,整天在車間裏,擺弄那些瓶瓶罐罐。化學反應產生的氣味總是刺激人的眼淚和鼻子。由於設備和技術問題,生產總是不正常,用貨單位的車在工廠門口等。氣味時有泄漏,影響環境。人群又喊又罵。長此以往,各種壓力幾乎讓範培仁感到緊張!1989和1990兩次特大洪水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創業的這個階段,各種困難和災難就像是故意給範培仁穿小鞋,壹直反對他,故意考驗他的意誌和能力。
創業者的獨特之處在於,在沒有希望的時候,帶來希望;黃金可以在沙漠中找到;在重重困難中,壹座通向成功的橋被建了起來。
在範培仁的帶領下,壹個虧損嚴重的公司,經過20年的奮鬥,發展成為擁有7家全資子公司的控股集團。在江蘇杭州、上虞、連雲港、福建浦城、江西資溪等地建立了生產基地,並與浙江大學、麗水大學聯合建立了科技研發中心。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民營化工企業”、“浙江省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浙江省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2006年,集團銷售收入達2.7億元人民幣,年利稅6000多萬元人民幣。集團現有員工約800人,實現了管理的集團化和產品的國際化,並開始走向產業多元化,涉足小水電、房地產、風險投資等領域。
成功之路
自我成就是自我成就的簡稱。在範培仁的企業管理中,“修身”是企業成功的最大動力源泉。
員工為什麽來企業?因為他的個人資源無法實現他的目標;企業為什麽需要員工?是因為企業沒有高素質的員工就無法實現目標。員工來企業是為了誰?首先是為了妳自己。範培仁說:“人只有為自己工作,才能擁有最大的動力源,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和壹流的服務,才能為企業創造最好的效益。企業內部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應以此為出發點,即“以人為本”,不違法!
範培仁把自己的成功之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城市戶口和穩定的工作。為此,他奮鬥了十年。他初中沒畢業就遇到了“十年文革”。家裏輟學後,他去了江西山區燒炭為生。壹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得以在西北大學學習化學。正是這個機會,讓他走上了研究硫基產品的道路,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晚年,自學和研究成了他的個人愛好和全部興趣。當時《浙江科技報》以《背著電視機上大學》為題報道了他自學成才的事跡。他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獲得了省級科技三等獎和四等獎。在浙江省科技大會上,年輕的範培仁被省長點名表揚。作為“全國新長征進攻者”,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壹系列榮譽面前,他的戶口問題、工作問題、職稱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
第二階段,也就是他創辦合資企業後,旨在解決個人財富問題。這個階段的動力還是為了自己。完成壹次商業冒險和個人財富的原始積累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應該從21世紀初開始。這個階段不是為了個人財富的積累,而是為了個人職業抱負的實現。這個階段,按照範培仁的說法,“還是為了自己,但這是壹個“大我”,不再局限於物質財富層面,而是自我價值的體現”。他追求的是如何把事業做大,如何借助企業的平臺讓更多的人得到實惠,如何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這壹階段,範培仁當選為浙江省第十屆、第十壹屆人大代表,浙江省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大學MBA研究生特聘導師。先後獲得“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浙江省優秀企業經營者”、“浙江省創業企業家”、“浙江省第二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改革開放三十年30位傑出浙商”等榮譽稱號。
造福他人的行為
回族是會澤的其他民族。範培仁常說,壹個人壹生的錢是有限的,壹個成長中的企業永遠都不夠用。但是,在不影響企業發展的前提下,每年能擠出壹些錢來幫助有特殊需要的人,也是人生壹大幸事。
自1995以來,楊凡集團壹直堅持不懈地發展慈善事業,並已成為楊凡集團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總而言之,楊凡集團的慈善事業由“壹個基金;四大工程”。
十年來,楊凡集團向公益事業捐款654.3809億元,受助人數超過1萬人。在2007年中國慈善榜上,楊凡集團排名第65位。被中國企業聯合會評為“中國最具社會責任感示範單位”,2008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慈善獎”稱號,範培仁獲得“中國公益傑出貢獻獎”。
關於慈善,範培仁深有感觸地說:“表面上,我們幫助殘疾人,幫助困難群眾,幫助老黨員,幫助貧困學生。我們給他們的是錢。我們只有付出,沒有回報。但其實從這些行動中,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精神得到了提升。與他們相比,我很滿足。賺壹塊錢是快樂的,但是給需要的人壹塊錢,可以得到兩塊錢的價值。得到是快樂的,付出是壹種享受。在造福他人的過程中,享受自己的價值和快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美德創造財富,造福他人。範培仁在“仁”的指導下踐行企業的“創富”;以“仁”之心為凝聚力,推動企業“創富”之旅;他堅信“做自己”就要“利人”,“利人”才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