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
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域的演變是這樣的:唐代以前,江南壹詞所指的地區包括江南及沿江廣大地區,包括荊州(湖北東南部、湖南)和揚州(江西、安徽南部、福建、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唐代建立江南西路(鄂東南、湘贛、皖南)和江南東路(福建、蘇南、上海、浙江)。宋代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湖北東南部)、江南東路(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南京)。清初設立江南省,後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
唐太宗建立江南路,覆蓋整個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以及貴州、福建。唐玄宗將江南路細分為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和黔中路。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東部和江南西部。唐宋時設立江南西路、江南西路,涵蓋江南西部的江西、湖南、湖北南部,原屬廣義的江南。唐朝後期,江東被稱為江南,文化意義上的“江南”概念由此產生。後來有了狹義的江南概念,江南西路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江西省;江東地區以南京為中心,主要包括江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立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包括江東、江西。
狹義的江南和廣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是指長江中下遊的整個江南地區,即不包括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貴州、福建的江南路。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北部,湖北長江以南,湖南北部。但是福建的壹些地區有時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被廣泛使用,比如杜甫在長沙寫的《遇李龜年下河》。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有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是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武漢黃鶴樓、嶽陽嶽陽樓、南昌王騰亭)泛指廣義的江南。
江南,現在特指狹義的江南,指的是被文人美化的地區。即除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外,江南東路以南京至蘇州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南的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即蘇南浙北、皖南、江西北部。長江下遊以北的壹些地區,如揚州,地理位置在長江以北,但經濟文化與江南相似,也算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組成部分。但不是長江流域,認為是太湖以南甚至錢塘江以南的壹些地區,比如紹興、寧波。
嘉慶二十五年(1820)秋,清玄宗永寧(後稱廣廣)剛剛繼承大壹統。當時最繁榮昌盛的江南地區風調雨順,富庶祥和,但壹場王朝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瘟疫悄然出現。隨後幾年,這種據說是由福建、廣西經海路傳入的疫情,在這壹帶迅速蔓延,並不斷向西、向北蔓延,釀成了壹場幾乎波及大半個中國的浩劫。中國壹個多世紀以來真霍亂周期性流行的序幕也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