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沈澱
窯頭鎮素有重教尊賢的光榮傳統,文人墨客輩出。宋代萬安縣59名進士中,窯頭有9名。張汝賢的《正史》和《福建巡檢史》是這九位進士的代表。明代萬安縣54名進士中,窯頭多達14人。橫塘村的張明剛去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張裕曾任雲南道刺史、甘貴刺史,著有《益州集》。澄江村登堂村的張恒官到了禮部左侍郎,後來又升任浙江參議,村橋頭的何靖寫了《春秋之辯》。近代以來,湧現出張、章士瞻、張壹刀、江西省首任省委書記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社長張建儒等著名學者。劉放村的郭醫生,他的孩子都是醫生,加上他的兒媳和女婿,有著“壹醫九醫”的美譽,成為學生們的榜樣。1903年,窯頭成立了設施較為完善的祁鳴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小鎮人山人海,近百名碩士、博士在海內外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奉獻了自己的知識和才華。近年來,政府加大了科教興鎮的投入,壹所完全中學和兩所完全小學的教學設施和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2007年中考、高考成績創歷史新高,為小鎮乃至更大範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該鎮在重視人才培養的同時,註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創造。組織各村退休教師和當地人才組成窯頭鎮歷史文化發掘工作小組,聘請原萬安縣副主席、文聯主席耿同誌擔任主編,編寫了《我們窯頭的歷史文化手冊》。小鎮的風土人情、歷史名人、民間藝術、傳統文化都被生動地記錄了下來。同時,該鎮由政府出資,將手冊發放到外面的名窯頭、中小學生、村組,將艱苦創業的精神定格在群眾心中。激發了人們建設美麗窯頭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凝聚了人心,順應了民意,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特色經濟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窯頭鎮註重“活戶院經濟”這篇文章。橫塘村的張誌遠在三畝高樓地上種了臍橙,供了四個大學生,壹度成為當地的美談。近年來,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後,窯頭鎮以家庭經濟為依托,以水果、水產、生豬養殖三大產業為重點,得到了市縣領導的高度認可,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現在進入窯頭,到處都是村民種植的臍橙,豬-沼-魚(果)養殖模式隨處可見。近60%的農民有壹個池塘(水庫)、壹個果園或壹個豬圈,年收入3萬到5萬。橫塘村是全省有名的水果村,橫塘村葡萄谷的葡萄壹度成為省內外客商的搶手貨。2006-2007年,窯頭鎮水果、水產、生豬協會的成立,進壹步促進了三次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全鎮水果近6000畝,特色水產養殖5000畝,年出欄生豬8萬多頭,成為農民增收的活水之源。
發展潛力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隨著澄江-夏萍、潭口-屯溪、坪頭-橫塘-漣源-八鬥等村級水泥公路的全面建成和八鬥-劉放水泥公路的建設,全鎮14個行政村的村級公路網實現了全面硬化。大部分村組的主幹道得到了維護和硬化,城洲橋、劉放橋、漣源橋得到了改造,全鎮的交通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以萬泰公路、付瑤公路為主線,以村級水泥路為支撐,以村組主幹道為依托,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路網。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國家投資2000多萬元的土地平整工程、耕地占補工程、田園工程,大大改善了全鎮的耕作條件。解放碑、先鋒碑、貝林及其渠道、蕉園、蘆園兩條灌溉渠和六座小(壹)、(二)型水庫的改造,進壹步提高了全鎮的農業生產能力。
城市建設逐步擴大。繼5438年6月+2003年10月窯頭鎮商業市場開業後,2006年,城建二期窯頭鎮祁鳴街建設全面啟動,主街及排汙設施建設完成。市場的容量將進壹步擴大,第三產業將得到大力促進,以商為主的商業重鎮形象和兩縱兩橫的市場城鎮框架將得到充分凸顯。2006年7月,萬安縣最大的鄉鎮購物超市——萬家窯頭連鎖超市成功引進,聚集了人氣,提高了集鎮的品位,給群眾帶來了便利和實惠。日供水量2200噸的自來水廠建設已經開工,城市人口近7000人,大型工農業企業39家,個體工商戶430余戶。特別是以商業市場和祁鳴街為主體的衛鎮建設,促進了衛鎮的美化、綠化和亮化進程,優化了鎮內的投資環境。
強大的工業經濟。為充分發揮5萬多畝耕地、近萬畝水面、林地的資源優勢,進壹步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該鎮壹直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強鎮富民的重要渠道。萬安縣窯頭鎮的魏星農業,從訂單農業、優質大米加工發展起來,成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松節油采集、成品油加工、甜葉菊加工、水產品加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成為農民增收的又壹重要渠道。
不斷發展的工業經濟。引進金達斯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吉安鑫盛有色金屬粉末有限公司、江西萬隆電動車有限公司、福建成毅服裝萬安分公司等5家外資企業落戶縣城工業園區。2006年,通過招投標,工業園區投資165438+萬元,成功租賃新建標準廠房兩間。按照園區招商和鎮招商並舉的理念,在抓好園區招商的同時,不放松鎮內企業招商工作。引進了魏星農業、百利金工藝窯頭廠、瑞華針織廠、彩樹種植園等十幾家外資企業,工業經濟從小規模逐步擴大到小容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縣級財政增收2000多萬元。特別是2006年,增加全縣財政收入1000多萬元,在萬安縣鄉鎮中排名第壹,受到了縣委、政府的認可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