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路透社推測,眾所周知,中國仍在將儲備增加至90天進口量的路上。無獨有偶,國家能源局也在去年9月表示,中國的商業和戰略原油庫存約為80天的凈進口量。目前,中國已建成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可儲備原油約3325萬噸。
此外,為防止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因美元限制而失去外國客戶,數月來原油壹直存放在亞洲市場的保稅倉庫中,其中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在大連的保稅倉庫中存放了2000多萬桶原油,以決定是賣給中國客戶還是其他外國客戶,這為伊朗繼續出口石油提供了壹個選擇。
根據海關和路透社提供的最新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買家購買了超過654.38+0.03萬噸伊朗原油。在過去的654.38+04個月中,伊朗石油賣家已向中國市場交付了約654.38+0.8萬噸石油,交易量創歷史新高。
據報道,在伊朗石油持續出口期間,大部分金融交易以人民幣或歐元進行,以繞過美元限額。這說明人民幣在伊朗的石油貿易中起到了交易貨幣的作用。顯然,伊朗石油並沒有因為美元切斷SWIFT支付系統而停止交易。
最新數據顯示,自2018年3月上市以來,原油期貨累計成交量達到11319660手,累計成交44.10萬億元。2020年成交量和持倉量均大幅增長,總成交量為41.5858萬手,日均持倉量為1.1.890手,較日均成交量增長近40%的2019年增長312.93%。
從規模上看,上海原油期貨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布倫特、WTI原油期貨的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其中,國際投資者日均交易量約占16%。上半年海外參與者日均持倉量增長6.5%。
截至3月,人民幣原油期貨已吸引英國、瑞士、新加坡、阿聯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23個國家的市場參與者。與此同時,已有68家國際經紀公司推出人民幣原油交易服務,2019年為45家。截至2020年底,交割倉庫數量由2019年底的9個增加到15個,交割庫容由2020年初的355萬立方米擴大到11.9萬立方米、約6788萬桶,取得新進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早前援引的消息,英國石油公司已經向上海國際能源交易所的交割倉庫交付了壹批原油。BWC中文網財經團隊註意到,這是2018年3月人民幣推出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主要石油公司首次參與人民幣原油期貨實物交割。上期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原油期貨共交割851.59萬桶,其中SC2008合約達到上市以來最大月交割量1.3859萬桶。
緊接著,路透社進壹步稱,中國可能開始大規模用人民幣結算進口原油,這意味著美元將收不到過路費。早在壹年前,中國某石化巨頭就簽署了以人民幣原油期貨計價的原油進口協議,而這份協議來自中東,意味著PetroRMB成功進入中東,具有歷史意義。
這意味著打開了未來人民幣大規模結算石油合約的空間,也意味著由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鞏固,將為那些需要規避石油美元、對沖以美元定價的原油期貨價格波動風險的投資者提供便利。
最新消息顯示,目前,上期所和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均被納入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正面清單,這意味著歐盟投資者參與中國原油期貨市場交易的合規性和運營成本降低。
這也是吸引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因素之壹,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瑞穗證券、法國巴黎銀行、興業銀行等。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保持了人民幣的高幣值,人民幣的定價功能在亞洲市場已經顯現。對此,《日經亞洲評論》幾周前也表示,亞洲國家最好從原油和其他能源貿易過渡到人民幣和日元結算。
幾周前,路透社稱,人民幣原油在全球的存在感正在上升,很有可能首先在俄羅斯、安哥拉等國實施。至此,意味著又壹顆石油貨幣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外媒甚至直言,俄羅斯和迪拜之前挑戰石油美元都失敗了,而中國卻成功了別人至今徒勞無功的嘗試。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穩步推進更廣泛的金融市場開放,使人民幣成為可自由使用的國際貨幣越來越近,這也意味著中國買家進口原油的溢價可能得到壹定程度的提高,也意味著更多的投資將湧入中國實體經濟,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助於構建以國內大流通為主體、國內國際雙流通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同時,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可燃冰,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也是人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誰先抓住可燃冰,誰就獲得了未來最大的增長動力。
新消息稱,中國已成為世界領先的掌握可燃冰試采核心技術的國家,並將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采。目前,藍鯨1已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開采,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這也意味著中國提前占領了能源技術高地。
此外,中國有望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上第壹個穩定燃燒的人造太陽能項目托卡馬克裝置用於發電,這將為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就在這個時候,媒體傳來了天大的好消息。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三周前報道,被稱為中國最大的人造太陽能項目、參數最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托卡馬克裝置在成都正式建成並放電,等離子體溫度達到654.38±0.5億攝氏度,這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將進壹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據人造太陽工程安裝總工程師宋運濤介紹,人造太陽不存在連鎖反應或放射性廢物失控的問題,甚至海水都可以用作燃料。從壹升海水中提取的聚變燃料相當於350升石油產生的能量。所以,僅從這個角度來說,熱核反應堆可以產生大量人類用不完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麽這種新能源技術能夠引起世界的關註。
與此同時,中國的核能工程建設和安裝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們相信,人造太陽將是世界能源史上繼煤和原油的開采和利用之後的又壹次能源革命。這可能也是我們這壹代人面臨的重大投資機會之壹,它將成為繼高鐵、大飛機、華龍壹號之後的壹張國民經濟名片。
另壹方面,在傳統能源領域,隨著中國石油開采技術和原油的升級,新的油氣資源也在增加。例如,借助新技術,新疆油田的重油產量也已超過1億噸,而優質的環烷基重油被譽為石油中的稀土,是國民經濟和重大工程建設的戰略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