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壹年,三個胖哥還在家裏激烈爭論過。老板在五金行業,面臨倒閉的關口;二胎在港灣碼頭,面對機械化的革新,拎包的人只會留下極小壹部分;老三是紡織廠的臨時工,他將面臨倒閉的困難。
壹種是選擇下崗的,享受獎金,每月拿250元;壹種是斷結,拿幾萬塊錢斷金;壹種鼓勵辭職,下海創業,保證路費(當月月票仍享)。
三兄弟分析了三家公司的不同情況。經過三天三夜無休止的爭執和反復討論,他們終於達成了壹個“三兄弟協議”:保證決裂,各走壹路。老板少付了錢,保留原單位同意每月250元下崗,然後上班彌補。
老二破金高,近20萬,可以用來做小生意,從此壹去不返。
第三,反正是倒閉了,都出家門了,單純的為大眾排憂解難,光榮撤退。
那壹年,老板拿了250塊錢,含淚和同事告別。以後我們會在同壹個工廠不同的崗位上見面,也不知道在哪裏。
老二拿了近20萬,依依不舍的告別了被告席。在這裏他留下了青春的汗水和淚水,但他離開的時候從來沒有流過眼淚。他趾高氣揚的轉身離去,不管以後怎麽相處,他發誓再也不回來了!
老三本來是臨時工,固定工作很難自保。他高興得笑著離開了紡織廠,心裏還沾沾自喜: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飯還是要吃的,雖然工資不高,但還是要接受。
富余人員有的不回家在單位打零工,有的回家領低保,這兩種待遇都不好。有些是單位整合造成的,有些是領導不喜歡造成的...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是編外人員,但有時候也不壹定是山窮水盡,也會有鹹魚翻身,前途光明的壹天。
第壹,去找單位領導了解情況,表明自己努力的決心。如果妳不受領導歡迎,領導只需要妳“服務”,這樣的人經常出現,妳很有機會調到編委;單位人太多,壹時安排不了。可以督促領導說出家庭困難。如果單位有人退休或辭職,妳可以帶頭。
第二,編外工資很低。在積極工作的同時,可以偷偷嘗試“騎牛找馬”,看看自己能做什麽,是兼職還是全職,或者做點小生意。第壹,增加收入。第二,妳可能會比以前做得更好,所以辭職另起爐竈。
第三,單位效益不好,損耗太高,人太多。這些都是無奈之舉。如果妳老了,妳只能忍受,等待,希望有轉機。出去找工作不容易;如果妳是壹個年輕人,如果妳離開它,妳可能會有壹個廣闊的視野。祝妳好運!
由於單位編制調整,變成了冗員,沒有實職。作為壹條鹹魚能名正言順嗎?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大概率是體制內的:不會有失業的風險,可以拿不到報酬。
那麽到底能不能做鹹魚呢?其實有兩個問題:風險和價值。
就風險而言,分為幾個方面:第壹是這種情況是否允許妳持續很久?雖然暫時沒有失業的風險,但是長期呢?即使在體制內,吃空餉也是很有風險的。第二是沒有勞動的報酬是否能滿足妳的需求。作為壹條鹹魚,沒有什麽表現。沒有業績的回報,能滿足妳的日常開銷嗎?
雖然,很多時候,工作是為了獲得報酬,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雖然可以獲得無償的報酬,但是自身的價值如何體現?
所以,我還是需要反思壹下,我為什麽會成為冗余。如果不想做鹹魚,怎麽改變這種情況?他們都是聰明人。很多時候,當妳問壹個問題的時候,妳已經在思考了,但是妳想知道別人是怎麽想的,或者贊同妳的觀點。
祝妳好運。
這種情況下,人員調整成為編外,工資照常發放。這是本單位的“人事管理激勵機制”。
有些單位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故意“瘦身”。原來有12個崗位。他把壹個崗位的工作或者工作壓縮給其他人,額外的壹個“編外”給妳工資讓妳去上班,但是沒有具體的工作。如果妳想要什麽,妳就被要求以“臨時工”的身份逃跑。
妳要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反思壹下,看看是不是有些工作不盡如人意,單位員工有沒有反映和討論。比如領導經常“遲到”或者“照顧小病”等等。領導為了教育員工,在不影響完成工作的情況下,采取收縮自己的制度,“教育”人。又不像被“裁員”下崗,給妳生活費,教育員工,用閑的方式教育妳,過壹段時間就沒臉叫妳去上班。
如果是私企,老板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算先這樣做,之後可能會“辭退”。如果他解雇妳,他會給妳壹筆經濟獎勵。妳找到另壹份工作,
我們應該好好看看這樣的問題,盡快改正。努力工作不是那句口號:今天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這是對員工的教育。
我是自由的,我有很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事業單位改革下半場,“部分事業單位轉企”、事業單位人員績效考核、編外人員妥善安排等,都涉及諸多復雜的利益再分配,亟待決策部門予以明確。
我國現在有事業單位111000000個,工作人員總數3000多萬,退休人員900萬,事業單位人員4000萬。每次改革會算多少人?除了事業單位,還有公務員。公務員800萬,加起來5000萬。每年討論工資改革,財政部都要數5000萬人,事業單位人數是國家公務員的4倍。
註:5000萬人包括15萬教師,700多萬公務員,500萬醫療衛生工作者。科研、文化、體育、農業、地勘等其他事業單位加起來約654.38+065.438+02萬退休人員。所以在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只占10%多,主要部分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編制有多重要,首先是錢的問題。對於事業單位來說,人員編制是崗位設置、核定收支和財政補貼的依據,工作人員的穩定性和享受的福利待遇與編外人員有較大差別。每個管理崗位的起薪為:壹級崗位46級,二級崗位39級,三級崗位31級,四級崗位26級,五級崗位21級,六級崗位17級,七級崗位12級,八級崗位8級,九級崗位4級,650級崗位。每個技術工人崗位的起薪等級為:壹級崗位26,二級崗位20,三級崗位14,四級崗位8,五級崗位2。普通工人起薪1。
讓體制外的人“眼紅”的是,體制內可以解決很多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戶口。小文,家住北京,剛從事業單位辭職,進了壹家私企。許多朋友對她的決定感到困惑。她說,她已經有了本地戶口,可能會更自由地加入私企。對於編外人員來說,這是壹種高不可攀的幸福。
有人認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決定取消學校和醫院的人員編制,行政級別撤銷,不再給予人員編制,只保留機關事業單位屬性,維持財政差額撥款。這項改革涉及1000多萬人,約占所有事業單位的三分之壹。
雖然是老人的老辦法,新人的新辦法,老人辭職退休了才撤編制,新人不給。
其他事業單位,去年也啟動了壹些市場化改革,估計有幾百萬企業轉型。再加上經營機構向企業的清理。
在這兩項政策下,估計會有壹半以上的機構失去編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稱,事業單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小玩意,不符合市場經濟。
估計以後還會有大量的改革政策出臺,基本都是給事業單位卸包袱的心態。看來3000萬財政供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鐵飯碗基本上是註定了。
以後事業單位從招聘改為企業招聘,沒有編制,吸引力大打折扣,為內部近親繁殖開辟了綠色通道。公務員考試將是唯壹公開、公平、公正的進入體制內的機會。公考招錄比例會逐年下降,逐漸結束。以後考的人會越來越多。如果有誌於事業單位職業發展的年輕人建議考。
當然,事業單位的臨時工、合同工都是貪婪的。按照政策應該是自動轉正,和已經錄取的正式人員待遇壹致。
事業單位改革,人員編制,績效考核,編外人員會有什麽變化?
從大方向來說,取消編制管理是大勢所趨。雖然編制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種管理模式的編制也容易出現懶政、怠工等行為。有了編制,似乎不用努力就能拿到金飯碗,這在壹定程度上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會給編制管理部門或用人單位留下出租的空間,利用掌握的編制分配和使用權“套現”利益。
但隨著大量編制外人員的出現,編制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同工不同酬往往是由編制造成的。少數“編制內閑,編制外忙”的現象也讓編制“丟人”。下壹步,高校事業單位編制取消後,將逐步縮小編外人員和編外人員的待遇差異,解決編外人員面臨的各種問題。未來改革的結果是實現事業單位聘任制,成為合同制人員。
根據國務院的部署,上半年改革主要是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到2015年底。下半年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是,到2020年,建立起職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下半年的事業單位改革中,如“部分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事業單位人員績效考核、事業單位編外人員妥善安置等。,會涉及許多復雜的利益再分配問題,急需決策部門予以澄清。
分類改革
2011年3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壹輪事業單位改革正式啟動。正是在這份《意見》中,國務院明確提出,用兩個五年的時間,分階段完成新壹輪事業單位改革。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結果於2014年中公開。分類改革後,事業單位1110000人,3153000人。分類改革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全國有100人。由此不難判斷,國家財政對事業單位的負擔還是很大的。
據前述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家介紹,新壹輪事業單位改革前,全國事業單位經費約60%來自財政全額撥款,20%來自財政結余撥款。綜合起來,國家每年對各項事業的支出可以占到整個政府財政支出的1/3左右。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後,預計從中央到地方財政對事業單位的支出還會繼續上升。
分類改革後,為什麽事業單位人數減少了654.38+0.5萬,但事業單位人數沒有變化?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家給出的解釋是,與公務員編制不同,長期以來,各地對事業單位編制的要求並不嚴格,而在此輪事業單位改革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機構編制管理條例》擅自設立的。或者承擔特定任務或差旅職責的法律依據已經消失,經批準設立後尚未正式設立或啟動,名存實亡或已被批準轉制為企業或協會的事業單位,而被整合的主要是設置過於分散、規模過小、職責相近、重復設置的事業單位,或者已被主管部門合並的事業單位,因此分類改革基本不會影響業務人員總數。
據朱分析,事業單位改革的壹個根本目的是精簡編制,改變機構臃腫、人員超編、財政負擔重的現狀,同時提高公益性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上述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家補充道,清理規範事業單位,關鍵是要看清楚事業單位裏到底有多少人是魚龍混雜、“吃空餉”的。
許多困難
對於下半年的事業單位改革,多位專家認為,在未來不到5年的改革期內,除了落實上半年出臺的多項政策外,還需要對“轉企改制”的事業單位人員進行妥善安排,並制定出臺相關事業單位人員編制改革、績效考核等壹系列新政措施,這將涉及諸多復雜的利益再分配問題。
在事業單位“企改企”人員的安置方面,雖然實際分配到企業的單位不多,人員數量也相應較少,但處理轉制單位需要經歷的程序非常復雜。比如,按規定對“企改企”單位進行資產清查、財務審計、資產評估,核實債權債務。還要註銷事業單位法人,註銷事業編制,進行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和工商登記,並
據前述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家透露,為了實現平穩過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初步決定給予“企業轉企改制”單位5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還將給予“企改企”單位保留原稅收等優惠政策,原正常業務費用繼續撥付。對“企業改制”涉及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計發和調整也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確保這些人員的待遇水平平穩銜接。
目前包括高校、公立醫院在內的大部分事業單位對超編人員基本采取聘用合同、勞動合同等合同管理方式。下壹步,隨著整個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如何妥善處理超編人員在崗位設置、人事管理、編制管理、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
有沒有可能我平時在單位說話直來直去,不知道怎麽捧領導?有沒有可能我在工作中只努力工作,不會和同事商量?是因為我比他們大十多歲,長得醜嗎?還是因為我業務不太精通,藝術不如別人,所以被大眾冷落,落得這個下場?
唉!只要不下崗就行!社保還在買,工資發了。補足盈余!我會堅持到退休。
調整編制成為冗員怎麽辦?首先要看地方和單位。如果我們經常在壹線城市,調整後的工資很難覆蓋日常生活的支出需求,那麽很可能需要找到更合適的方式來調整工作計劃。如果我們目前所在的城市能很好的覆蓋日常需求,那麽繼續在單位工作也不錯。
人員調整已經成為公司的戰略規劃。總的來說,需求小於供給。雖然暫時成為冗員,但是如果公司擴張或者人員需要,還是有可能轉正的,妳現在也不會被開除。所以這段時間選擇做副業或者提升自己也是壹個不錯的方法。既然公司不忙,也沒必要太糾結。雖然時代在發展,但還會有進壹步發展的空間。
我以前是吃肉的!現在是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