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於10月30日(1678 12 13)出生在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武雅詩公主所生。因為他的生母吳雅詩出身卑微,沒有資格撫養兒子。再加上清初後宮不允許生母撫養兒子,所以胤禛滿月後由童貴妃撫養。康熙帝曾評價胤禛小時候“喜怒無常”,並在胤禛的要求下,於康熙四十壹年(1702)撤回了這壹考證。由於他的急躁,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告誡他“不要急躁,要有耐心”。胤禛早年隨康熙四處遊歷。康熙三十七年(1698),貝勒被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康熙帝第壹次廢黜太子尹。在選擇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重新建立尹貴,同時與皇帝的第八子尹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殷勇復立為太子。同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這壹時期諸侯結成派系謀求地位,勾心鬥角異常激烈[1]。當時康熙的諸侯既有立,也有廢,關於康熙的諸侯地位有很多傳說中的疑點。胤禛擅長治理國家,知道如何保持低調。他尊崇佛道,自稱“天下第壹閑人”,與兄弟們保持和睦,與年羹堯、隆科多保持密切聯系,同時對父親康熙帝表現出真誠的孝心,在版圖上畫出西藏,深得康熙帝的信任。
康熙六十壹年(1722)十壹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在北郊長春園病逝。胤禛繼承皇位,次年改稱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