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的尷尬
長江航運受到激烈運輸競爭的強烈沖擊,經營狀況逐漸萎縮,令人遺憾。長途客運的退出、轉型、重組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是長途客運為歷史做出的犧牲。
現在,從上海坐船到武漢需要49個小時。坐火車只要17小時;坐豪華大巴到高速只需要12小時。這條線路三等艙票140元,鐵路臥鋪票272元,豪華大巴票305元。顯然,在“時間就是效率”的今天,低廉的票價已經不再是壹張強勢的牌。
2001,長江最大的客運公司長航武漢客運公司徹底退出市場。為此,記者近日采訪了總部位於武漢的長航負責人。
據該負責人介紹,今年客運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4%,呈現大幅下滑。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長江航運最高峰時,客流量達3026萬人,但2001年下降到829萬人(客流集中在運營條件較好的川江段)。總的來說,長航每年的客流量呈下降趨勢。長江航運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史。客觀來說,長途客運量在萎縮。它經歷了“緊張、緩和、相對過剩”的階段,受到各種運輸方式的沖擊,特別是沿江高速公路的開通和航空運輸的發展。當然,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生產力提高的表現。他認為,如果長江客運維持現狀,每年將虧損6543.8+0.3億元,結果不容樂觀。
近年來,長江的運輸能力增長了400%,而運輸量只增長了70%。運輸能力和運輸量明顯失衡,使運輸市場陷入了討價還價的惡性競爭。據統計,長江上從事省際運輸的企業有1958家,其中虧損企業1388家,占資產負債率70%企業的60%,部分企業嚴重資不抵債。“九五”期間,長航集團客運經營累計虧損3.7億多元。2001上半年客運量同比下降21.1%。預計今年客運損失將達到8000萬元左右。所有的船公司都在微利和虧損之間徘徊。
記者在長江最大的客運站武漢港看到,巨大的候車大廳大門緊閉,左側售票廳已被挪作他用。從1998開始,候車大廳就對外出租,舉辦各種展覽。原來的兩個候車廣場,被開辟為“武漢港汽車客運站”,輝煌得如同昨日黃鶴未眠。
機遇和挑戰
在長江航運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發展並存。長江航運正處於非常時期,如何改變現狀是長途航空公司面臨的難題。
據專家介紹,水運在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資源、戰略、運能、成本、環保等諸多優勢。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作為內河航道,在連接東西和河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其航運能力目前遠未得到充分利用,80%的運輸潛力被可悲地閑置和浪費。
專家認為,中國水運發展仍不發達,長江運量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航道等級低,營運船舶噸位小,沒有形成規模效益;船型、機型、運輸方式的變化和發展相對緩慢;航運系統管理混亂,多頭政策,無序競爭。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長江航運在大宗幹散貨、集裝箱、滾裝運輸和旅遊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2004年,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目標實現後,第四代集裝箱船隊可以進出下遊樞紐港口,給長江航運帶來了新的機遇。
長江旅遊業的繁榮,宜賓滾裝船的興起,“水陸聯運分段運輸”的出現,“江海分流”局面的打破,以及目前長航系統內部的體制改革和行業整頓,都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有專家估算,如果長江航道開發60%以上,其運輸功能相當於20條京廣線。水運是壹個古老的行業,但不應該衰落。長江航運有其競爭優勢和潛力可挖。
迫切需要政策支持
水運行業是壹個大系統,港口和航運是水運行業的支柱。航道、公安、港監、通信等支撐保障體系與港航企業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目前航運企業存在的困難迫切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
近年來,進入長江的海船數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但整個長江的水運能力只用了20%。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宗琦說:“長期以來,由於認識上的誤區,長江航運的發展被忽視了。這樣壹來,長江航運不僅與中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而且日益萎縮,越來越閑置,實在令人遺憾。”如果國家能在長江綜合整治方面有所作為,那麽長江的客流和貨流將實現效率和效益的雙贏。
業內人士指出,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水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投資少、能耗低、占地少等優勢。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產業政策上適當向水運傾斜是必要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