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地理優勢程度不同,壹個靠近港澳,壹個在上海周邊。
主角有自己的優勢。
長三角地區地處華東平原,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土地。
這裏河網密布,直通大海,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
這壹地區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經濟區域。
尤其是最近,長三角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沿線交通是密集的城市帶,也是產業集聚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長江沿岸和沿海地區的港口、工業和城市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
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自然環境的特點是地勢低,河網密布,土壤肥沃,水熱資源豐富。
自明末清初以來,珠江三角洲開始發展池塘養殖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這裏物產豐富,地緣優勢明顯:地域靠近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了解世界經濟最新發展的跳板,經濟發展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最早開放,有各種政策支持,政策法規比較健全,經驗豐富;另壹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地區。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作為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支持,包括財政、稅收等方面。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還不如蘇州,這讓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地說,廣東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
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增長極之壹。
20世紀80年代,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珠江三角洲實現了歷史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補”和“大進口大出口”的加工貿易起家,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度最高的地區。
長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就是壹塊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沃土。從“蘇滬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區到當今中國最先進的工業集中地,每壹步的成就都不依賴於國家的優惠政策。憑借自身實力,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到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支撐,發展迅速。
如今,長三角經濟已進入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帶,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改善。
目前,長三角地區以其優良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益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的“熱土”,尤其是跨國資本正在大規模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珠三角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和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個區域。
從總指標來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數來看:
珠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和江蘇、浙江、廣東下屬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和最富裕的經濟區域。
2005年底,中國人口為654.38+0.30756萬,而長三角地區25個城市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裏,占全國960萬平方公裏的2%。人口只有121839250,只占全國的9.32%。然而,就在這個彈丸之地,2005年,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相對指標都遠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的指標甚至達到了全國水平的三分之壹以上!
雖然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於長三角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是地理位置、人文歷史、氣候條件還是生活習慣都非常相似。所以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很多,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障礙不壹樣,接下來的發展戰略也不壹樣。
首先,從長三角的城市來看,由於分屬上海、江蘇、浙江,產業升級過程中必然存在長期的行政分割:
(1)碎片化導致行業分工不合理。
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長三角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到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在迅速向工業化後期邁進。
然而,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長三角面臨著碎片化的問題。
由於長三角16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區域間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來看,排名靠前的主要行業有三四個是壹模壹樣的。
這種趨同的產業結構,必然導致在按行政區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合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目標來看,長三角發展也存在壹些制約因素。
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縱向和橫向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和產業結構趨同,甚至在吸引外資過程中競相降低門檻。
都市圈欠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汙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
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珠江三角洲的九個城市都屬於廣東省。所以沒有碎片化行政等弊端。但由於地域分隔,珠三角在經濟史上並沒有向內地輻射。
改革開放20年,壹直以進出口加工貿易規模大著稱,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所以它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它作為出口大省的作用。
而且壹般認為珠三角沒有“領頭羊”,也就是“領頭羊效應”在珠三角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此外,在城市功能和定位方面,據報道,廣東省明確支持“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東莞後來也向媒體宣布“將東莞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
從行業來看,深圳有壹年壹度的“高交會”,東莞有“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都從事家電制造,產業趨同非常明顯。
珠三角地區缺乏公認的龍頭城市。
戰國之爭的結果就是資源浪費,整體實力無法形成,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存在的問題,也制定了下壹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作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地區之壹,長三角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獲得整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並保持其經濟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
因此,加強* * *合作構建市場體系是長三角地區產業協調調整的重點之壹。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加強,長三角現在正在實現錯位發展。
比如,現階段,擁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上海,與以制造業為主的江浙地區競爭是必然的。但上海的制造業會逐漸向周邊地區遷移,上海工業中的產業比重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經濟轉型。
外資方面,制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企業去上海。
現在高科技臺商已經聚集在昆山、蘇州、無錫等地,形成完整的IT制造社區,而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
這些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社區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這篇文章的原文
此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舉措,長三角16城市高度重視市場建設,初步建立了壹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科技、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壹批年交易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
其中,上海已基本建成包括批發、零售、現貨、期貨在內的多功能、高水平的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大市場交易數量和規模最多的城市。
此外,在中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目前占了六個,這顯著加強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而有助於引導企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CEPA的簽署,標誌著珠三角近年來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規劃得到了國家和港澳的強烈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加上香港、澳門。
“大珠三角”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是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支撐和推動“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業發展的國際服務中心。
這樣,中心城市之爭和三個城市的定位問題就解決了。
廣東要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壹,香港要以服務業為主,制造業為輔,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服務業中心之壹,以現代物流和金融為主。
澳門仍然是壹個以現有旅遊業為基礎的服務型城市。
?這樣就形成了兩個產業群:以制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的珠江口東部城市群,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化產業基地(惠州)之壹;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以制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已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生產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壹。
CEPA將加速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這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的城市功能。
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向西海岸擴張。依托香港國際服務業和國際中心城市優勢,珠海將發展成為粵西制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步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才能保持高速、持續、健康的發展。長三角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亮點。因此,更好地研究和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找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對於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壹體化進程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