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人物體驗,趙林中

人物體驗,趙林中

富潤集團的前身國營諸暨針織廠,是1982年底,由諸暨縣工業局出資65438+萬元,壹位香港居民捐贈的幾臺舊圓型針織機,創辦的壹個300多人的小廠。80年代中期,針織廠每年累計虧損20萬元,瀕臨倒閉。1986年,剛滿30歲的趙林中從縣委辦公室調到國營諸暨針織廠,先任黨支部書記,後任廠長。身處險境的趙林中發誓要讓針織廠起死回生。面對這個“連神仙都救不了”的企業,趙林中大膽提出:要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以前企業提倡“大河滿水,小河滿水”,“國家拿大頭,企業拿中頭,個人拿小頭”,聽起來很好,但是員工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實際效果並不好。趙林中根據實際情況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小河滿水”、“個人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國家得小頭”的分配辦法。具體比例為個人35%,企業33%,國家32%。職工在企業利潤分配中的比例略高於國家和企業兩三個百分點。兩三個百分點的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員工的積極性高了,企業的經營改善了,個人受益了,企業和國家的收入也相應增加了。而且因為企業分這壹塊,說到底也是國家。企業和國家加在壹起,仍然占總數的65%。

趙林中壹直認為員工之間有巨大的能量。只要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沒有做不好的企業。於是他跳出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模擬鳳陽人“分田到戶”的做法,對這個小廠的車間進行相對獨立的核算和風險抵押承包。內部建立了市場模擬機制,車間層面直接面向市場。市場機制的自主性和利益獨立性,調動了承包商和員工的積極性,他們的經營振興了,效益上去了。企業結束了連年虧損,到1988年末,針織廠自有資金60多萬元。

1989期間,針織廠嫁接部分固定資產,在諸暨市成立了第二家中外合資企業。企業轉為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外向型企業,產品享有兩個市場,經營效益和企業規模有了長足發展。1991年,針織廠成為諸暨首家銷售額過億的企業。1993年,針織廠在諸暨市率先實行內部股份合作制,將職工手中130余萬元的富余資金轉為資本,參與企業經營。實現了員工之間從工會到資本工會的新型勞動關系,增強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風險意識,形成了新的動力機制,增強了企業凝聚力。此時,針織廠已經從壹個65438+萬元的國有企業發展成為壹個資本2000多萬元的中型國有企業,還擁有壹個控股合資企業,更名為浙江針織廠。1994年,浙江針織廠進行規範化股份制改造,成立浙江富潤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針織行業第壹家規範化股份制公司,於6月4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1997。65438-0995以浙江針織廠為核心成立浙江富潤紡織集團公司。同年進入全省100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1996成為紹興首家省政府授權的國有公司;1997更名為富潤集團有限公司,此時的富潤集團擁有3億多元資產,已成為諸暨市利稅大戶,進入全國紡織企業500強、浙江省“五個壹批”重點企業行列。國有企業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兩極分化。幫助落後者是先進者的責任嗎?趙林中的回答是:義不容辭。他認為,兼並不僅可以擴大企業規模,壯大自己,還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分憂。被兼並企業在扭虧無望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破產或拍賣的道路,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員工失業,國有資產流失。損失最大的是國家,負擔最重的是社會。

於是,在政府部門的要求和支持下,從1992到1997不到6年的時間裏,趙林中先後以各種方式兼並了國有諸暨酒廠、國有諸暨毛紡織廠、二輕系統諸暨紡織總廠、國有諸暨絲綢紡織廠、諸暨商業集團公司等20家企業。

1996年6月,負債7600多萬的諸暨絲綢紡織廠要被富潤集團兼並,員工們心裏七上八下:會不會變成“二等公民”?正好,原來的廠長叫唐月虎,等著被“收編”的工人們都在紛紛議論:誰來我們這亂七八糟的都壹樣,頂多“湯”不換,企業還是沒希望。

合並會上,看著黑壓壓的人群,富潤集團的趙林中只談“合並”,不談“合並”。他坦言:“兩家公司合並是因為改革”。“我們對改革的態度是:壹是堅定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第二,認真地、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群眾;三是要敢於創新。”他說,我不想有過激的“措施”,也不會有“三把火”這樣的動作,完全按照企業管理的壹般規律運行。只要我們同心同德,完全可以改變“活著”的方法。而清亮的聲音說:我換藥而不是換湯!廠長唐月虎留任,中層以上幹部全部在原廠工人中民主選舉產生。但這個“藥”必須換,就是換機制,換觀念。

趙林中開出的第壹劑“藥方”是:對員工進行廣泛的危機意識教育,把教育作為“潤滑劑”,徹底變成市場經濟的“大腦”。給每個人壹份員工聯系單,包括“如何扭轉困境”。當員工們看到65,438+0,000多條建議被印發交流,嘗到了當家作主的滋味。國家專利並獲獎的真絲針織技術,最早由員工鐘永平提出並研發。該技術推廣應用後,生產的絲綢服裝壹度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利潤。

第二劑“藥”是:模擬市場運作。在經營管理上,實行定目標定任務責任制,生產車間直接面向市場,車間之間實行內部結算;用人方面,按需設崗,優勝劣汰;在分配上,全面實行計件和計時工資制,取消級別工資,允許人員內部流動。對存在的應收賬款和庫存產品,落實了清理責任和期限。結果壹個月內收回應收賬款396萬元,銷售庫存產品324萬元。

第三劑“藥”是提高效率。毛紡廠合並時,職工1600多人,其中部門後勤人員413人。通過精簡分流,壹個月後,後勤部門只剩下27人(包括門衛、清潔工、倉庫保管員)。騰出了壹整棟辦公樓,成立了福潤小學。目前絲綢紡織廠115部門後勤人員只剩下50人,減少了壹半。其余的通過充實生產第壹線、興辦第三產業、退休等方式“各就其位”。還騰出了壹整棟寫字樓出租,盤活了企業的存量資產。

人還是老樣子,設備還是老樣子。富潤沒有給合並工廠撥款,也沒有派壹兵壹卒。但是,機制壹變,員工們幹勁十足,熱情空前。兼並當年,絲綢紡織廠停止虧損,到第二年末實現利潤1萬元。絹絲月產量從12-3噸增加到24噸,最高超過30噸。60片織綢質量創下全國最好紀錄,員工月收入也大幅增加。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通過“換湯不換藥”的機制創新,富潤集團先後挽救了20家國有和集體企業,接收被兼並企業職工9017人、資產5.2億元、歷史欠賬6億元,被兼並企業全部平穩過渡。被兼並企業全部扭虧為盈,6億元歷史債務至今基本消化完畢。被合並接收的員工,沒有壹個是因為企業原因推向社會的。富潤“小蛇吞大象”的並購模式,被經濟界譽為國企脫困的“魔方”。

今年6月6日,富潤集團與老國企諸暨化肥廠再次合並,新的考驗擺在趙林中面前。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趙林中主張新官上任三把火。第壹盆是“洗頭”,即新上任的各級幹部“勤洗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他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思路的新鮮和清晰。第二盆是“洗手水”,讓每個人都保持手的幹凈和胳膊的幹爽,在各種利益面前保持手的幹凈和正直;第三盆水是“洗腳水”,洗去汙垢,舒筋活血,跑基層,為群眾辦實事。趙林中在最近的壹次中層幹部會議上說:“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如何成為壹個有錢人?首先要謙虛謹慎。幹部要堅持勤儉辦壹切事業,與廣大職工同甘共苦,帶頭過緊日子,珍惜職工的血汗錢。其次,團結壹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既然選擇了富潤,就要忍辱負重,風雨無阻地為員工爭取福利。還有就是辛苦。富潤鼓勵多貢獻,多獎勵,但絕不是把人刺激到壹個待價而沽的境地。”他要求黨組織堅決管黨治黨,每年都要進行整改、復查、重溫入黨誓詞、匯報思想等,提醒黨員不要和壹個普通人混為壹談。富潤的幹部要忠於黨的事業,忠於國有資產,忠於富潤的事業,忠於股東和員工。認真、公平、誠實、勤奮。誰違反或達不到這些要求,誰就不配做壹個有錢的幹部。"

趙林中樹立了榜樣,起了帶頭作用。作為壹個帶領壹萬多名員工,1500多名黨員,92個黨支部(總支)的黨委書記,壹個高級政工師,壹個資產110億的企業的經營者,每個月拿著普通員工的工資,仍然和其他7個上班族共用壹間辦公室。

這幾年企業實力越來越大,他卻越來越精明。上市後,有員工建議換老板的坐騎,關系到企業形象,因為本來就是用了8年的老皇冠。趙林中不這麽認為。他算了壹筆賬:壹輛車壹年要幾萬元,但利用率不高。去上海最貴的火車票只要40塊錢,去杭州只要幾塊錢。於是,集團公司總部有了驚人之舉:賣車。轎車、面包車、吉普車等十幾輛車都賣了。趙林中認真地說:“這還不是為了省幾塊錢。要創造壹種講奉獻、講誠信、講自律的企業文化,必須從零開始。”

趙林中常說:“偉大的家庭是偉大的事業。如果妳作為老板松手,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手頭緊的話,省幾十萬,幾百萬。勤儉辦企業的老傳統不能丟。“五個合並,全靠政府,堪稱中國特色。在這壹時期,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趙林中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老傳統。趙霖中心有自己對待員工的原則:不能只算經濟賬,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國企員工,不能單純指望通過減員增效,不能光顧著卸包袱,從而把員工推向困難的道路和死胡同。

趙林中說:“我們是國有企業,我們不能失去任何員工。把人扔了,企業就搞好了。這不是技巧。”

每次公司被兼並,趙林中都向員工承諾:“我們的宗旨是兼並後的企業要提高效率,但減員不是提高效率的唯壹選擇。要靠職工把企業辦好,把企業辦好,讓職工有所依靠。”

經過五次合並,9017員工被接管,員工的安置成了大問題。趙林中說:“我們既不能讓兩個人為三個人工作,也不能讓壹個工人輕易下崗。既然企業家有大事業,總有辦法安排幾個員工。關鍵是看妳對員工有沒有愛心,對工作有沒有耐心,對做事有沒有誠意。”這“三心”成為富潤對下崗職工的行為準則。

對於合並後的企業,富潤集團首先註入必要的資金和技術,讓生產運轉起來,讓大部分壹線工人重返工作崗位。至於精簡各級管理人員,富潤壹方面在全集團挖崗位,另壹方面建立新的實體,開壹個“菜單”,有14菜-14崗位,這些人可以選擇。如果有人對這些“菜”不滿意,可以提出想做什麽樣的“菜”,小組認為可行就支持。“真的是壹份工作,壹份挖的工作,壹份工,壹份學的工。”趙林中回憶道。由此,9017名員工無壹人因企業原因被“推到”社會上,全部安居樂業。

隨著人員的安置,企業不得不變得更好。過去絲綢紡織廠管理混亂,效率低下。富潤導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分銷體系、質量體系、營銷手段都要推倒重建。新制度剛剛實施,有人認為太嚴格,不適應。趙林中此時表現出了他強硬的壹面。他強調,富潤的合並,既是“有情”,也是“無情”。親情,就是不把員工推向社會,也要讓員工過上好日子;無情,就要改變運行機制,新制度的實施沒有商量的余地。

每次合並,趙林中從不“摻沙子”,“挖人”的事情他經常做。目前,集團公司的高級職員有壹半是從被兼並企業中選拔出來的。他始終認為,國企人才多的是,關鍵在於妳如何發現和使用他們。合並就像接收壹個病人。壹旦他好了,他就是壹個羽翼豐滿的勞動力,可以為企業創造財富。

富潤並購20家企業,外界壹直不解。富潤為什麽用原來的人做好企業?趙林中的回答是:我們通過規章制度灌輸壹套思想政治工作、壹套企業文化和壹套管理制度。“潤”之名“潤”,是壹種滲透、融合、潤澤。

  • 上一篇:雲星玉值得買嗎?
  • 下一篇:5G推動“萬物互聯”,6G以“萬物智能”為目標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