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下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迅速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俄羅斯公司(成立於1553)和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的股票與商品交易混在壹起。因為交易活躍,在皇家交易所買賣股票的交易商都是獨立的,在城裏的咖啡館裏買賣。1773在倫敦柴斯胡同的喬納森咖啡館,證券經紀人正式組織了第壹個證券交易所,也就是今天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股票市場的雛形。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新大樓落成啟用。當時交易所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壹。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進行交易,換取商業特權,獲取巨額利潤。當時英國的戰爭債務是1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商定了債券重組方案,南海公司認購了總價值近654.38+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等商品實行永久退稅政策,並將貿易壟斷權授予南海(即南美洲)。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轉換為南海公司股份。隨著南美貿易壁壘的消除和公眾對股價上漲的預期,推動了債券轉股,進而帶動股價上漲。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償還給該公司。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分期購買新股。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提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躍升至160。當上議院也通過法案後,股價漲到了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蜂擁而至,包括超過壹半的參議員,甚至國王也忍不住誘惑,認購了654.38+百萬英鎊的股份。由於購買熱情高漲,存貨供不應求,因此價格飆升。到7月份,每股價格飆升至1,000多英鎊,半年漲幅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暴漲的示範效應下,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和英國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為炒作的對象。壹時間股價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但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預期的投資回報相差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種“泡沫公司”的擴張,英國議會通過了《泡沫法案》,即《禁止投機和詐騙集團法》。此後,很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覺醒,壹些公司的嫌疑也逐漸擴大到南海公司。7月份以來,南海股價暴跌,2月份跌至每股124英鎊,由此“南海泡沫”破滅。“南海泡沫”事件和“泡沫法案”對英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影響很大。之後的百年左右,股票發行受此法限制,使得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發展極其緩慢。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英國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的股票發行和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壹時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產品的出口,英國在向海外輸出資本的同時,在國內發展紡織等工業,然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工業基礎,國家公共事業投資和銀行、保險公司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運河公司的股票最初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現的。雖然股市培育進展不大,但鐵路公司股票在全國形成投機熱潮,引發了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1914壹戰前英國有22個地方證券交易所。
20世紀50年代,倫敦股市再次迅速向海外投資傾斜。由於被稱為“商人銀行”的英國式證券公司的活動,美國鐵路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證券等被廣泛加入交易對象,從而邁出了確立倫敦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關鍵壹步。到1914,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的成長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的產業資本,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壹個不斷擴大的市場。
相比之下,美國的證券市場最早是為了發展運河、鐵路等國內工業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說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大家可能會很自然的想到華爾街。事實上,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僅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建立於1653年左右,當時荷蘭殖民者分割了曼哈頓島南部的壹部分作為貿易基地。隨著美國殖民經濟的發展,華爾街逐漸繁榮起來,證券商聚集的咖啡館也越來越多。起初,商人聚集在露天的街角壹起買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投資者高漲的熱潮,證券交易量不斷增加,特別增加了晚間交易時間。與此同時,報紙上刊登的交易價格出現了波動。
由於市場交易和競爭的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家券商經過秘密協商,達成正式協議,如停止不正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交易證券,最低手續費0.25%,每天在梧桐樹下開會交易。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就成為了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券商采用了正式的章程,命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於是基本形成了壹個集中的證券交易所市場。1863,“紐約證券交易所”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從1820s到1830s,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壹時期,水陸交通的發展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和運河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私營企業債券和股票,大大增加了證券市場的交易量。當時,市場上最受歡迎的股票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路股熱。莫霍克發型。哈德遜鐵路公司是第壹只上市的鐵路股票,其交易從1830開始。之後鐵路股上市量不斷增加,使得交易所的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837股價暴跌,華爾街在接下來的五年左右時間裏都處於非常低迷的狀態。
1842-1853期間,電報的發明和建造、加州的淘金熱(美國西部大開發)、墨西哥戰爭導致的經濟擴張等因素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其交易的證券也逐漸從鐵路股擴展到銀行股、保險股、運河股等。,而股票的數量和交易量都大幅增加,證券交易中介機構的數量也急劇增加。1865年,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中斷的鐵路建設又開始繼續,經濟開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期間,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刺激股市走強,美國進入“飛行二十年代”。從1921的8月到1929的9月,道瓊斯指數上漲了468%。當時人們可以進行融資融券交易,即可以用10%的融資融券買入股票。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融資融券交易的數量。到65,438+0929,65,438+00年初,券商貸款總額激增至峰值68億美元,比65,438+0928年的38億美元增長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率從5%上調至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達到頂峰後出現疲態,商品批發價格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然而,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牛市之後,美股從9月3日的386.1開始掉頭向下,到10月29日的1929和10。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單日跌幅18.5%,美國股市進入漫長的熊市。6月30日1932,道瓊斯指數跌至41。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從262美元跌至265,438+0美元,通用汽車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次股市崩盤中,成千上萬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初,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幾天內損失了數百萬美元,瞬間破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貧困中去世。股市暴跌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的投資心態,聽到股票變色,久久不能恢復。股災之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欲望大減,商品積壓更加嚴重。與此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振,進而加劇股市和銀行的危機,使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引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數千億美元的財富被浪費,生產停滯,各行各業奄奄壹息。
紐約股市崩盤後,美國參議院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1932的銀行倒閉潮也暴露了金融領域的諸多問題。從65438年到0933年,羅斯福政府在痛定思痛的基礎上,對證券監管制度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框架,恢復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在隨後幾十年的穩定發展,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效仿。這樣,以1929股災為契機,壹個現代化的、科學的、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誕生了。美國股市在經歷了大混亂、大崩盤之後,終於開始走向理性、公平、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戰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復蘇,最終回到1954股災前的水平。此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繁榮並持續上漲,走出了幾輪持續十幾年的超級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的石油危機,1987的股災,1998的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911的恐怖襲擊”,安然和世通的財務醜聞等,美國證券市場仍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者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國際上的低利率大大增加了資金的流動性;以及資產重組所涉及的大規模金融資產極大地刺激了市場,不斷增強了證券市場的資本和吸引力,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10000點後,繼續取得進展,已經突破13000點大關。
65438年至0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開啟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當代證券市場應運而生,以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需要。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拉開了新時期我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開展。改革開放後,國內第壹只股票——上海樂飛音響誕生於6月1984+01。9月26日,1986,新中國第壹家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營業部宣布營業。此後恢復了國內中斷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了滬市股票的場外交易。1988期間,深圳特區嘗試將部分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試點,其中深圳發展銀行是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制而成的股份制銀行,產生了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全國第壹只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深圳股票的櫃臺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效仿上海、深圳等地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紛紛成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門,進行場外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需求旺盛,交易十分活躍。但當時的交易是原始的,極不規範的,沒有交易記錄,沒有交易確認制度,沒有轉讓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場極度混亂,糾紛不斷,迫切需要盡快建立壹個規範的證券交易所。1990,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6月165438+10月,經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次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經批準正式成立。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入市場,也就是上海所謂的“老八股”和深圳的“老五股”。之後,中國其他地區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