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播以來,630劇場先後制作了《中國餐廳》、《擡頭不見低頭見》、《律師事務所》、《歡樂街》、《馬姐姐》、《壹個網蟲的日記》等情景喜劇。
《閑人馬大姐》以壹個下崗女工馬大姐(蔡明飾)的平民生活為素材,在父母的瑣事中加入喜劇因素,以輕松幽默的態度去理解生活。這也讓“閑人馬大姐”獲得了不少“回頭客”。
2000年8月18日起,“630劇場”每周五、六、日晚推出中國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肥皂劇《幸福街》。該劇脫胎於在英國播放了40年的肥皂劇《加冕街》。它基於電視上的虛擬生活社區,幸福街,展示各種人物和生活,延續無盡的故事。在借鑒國外肥皂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如何根據中國國情、中國普通人的生活狀況、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對其進行“本土化”,是《幸福街》能否被觀眾接受的關鍵。開播之初,《幸福街》收視率壹度低迷,與同期周壹至周四播出的《閑人馬大姐》續集形成鮮明對比。但從2001開始,幸福街在全國24個城市的收視率普遍持續上升,前五周北京平均收視率為5.2%,而在上海,幸福街的收視率已經連續四周超過閑散妹子馬的續作,最高收視率達到5.7%。
從2000年7月開始,630劇場在《馬大姐》和《歡樂街》續集的制作和播出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編劇、拍攝、播出、反饋。對於要求長期穩定播出的情景喜劇、肥皂劇來說,這種制作模式是必然的選擇,其優勢早已顯現。《閑人馬大姐》續集之所以取得比原著更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片播模式的建立,使得制片方在借鑒觀眾建議的基礎上,巧妙地將熱點話題甚至新聞事件融入劇情。比如英勇救死扶傷的新聞壹播出就被搬上了熒屏,奧運期間的劇情充分利用了奧運題材,讓《閑人姐姐》續集更貼近現實生活,“時效性”成為吸引觀眾的“賣點”。對於正在探索新的電視劇風格,培養觀眾欣賞習慣的《歡樂街》,編劇可以根據調查反饋的信息調整劇情方向,決定人物命運,讓《歡樂街》更符合觀眾興趣,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劇情與觀眾“口味”的互動,是肥皂劇長久留在觀眾身邊的重要保證。
當然,這種邊拍邊播的電視劇制作模式對制作管理要求很高。幸福街從故事雛形到最終劇本都采用了統壹的工業化生產線流程。二十多位編劇組成創作組,特輯把握故事的大致走向和劇的風格取向。亞環公司投資在京郊建立了壹個拍攝基地。基地不僅建了壹個“真實”的“幸福街”,還有兩個工作室,同時還有道具庫、場景制作車間、後期制作機房、錄音機房、化妝間、服裝間等各種配套設施。基地內還有為演職人員服務的宿舍和餐廳,為長期在基地拍攝的演職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可以說幸福等。不僅為中國的肥皂劇培養了第壹批觀眾,也培養了第壹批編劇、導演、演員和制作團隊,為新的制作管理模式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