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從學校回來後,集體給別人打工,不如兄弟倆壹起創業。於是他們沿襲了父親留下的“何潔”招牌,開始以家庭工廠的身份出現,生產日用五金產品。我們創業之初,正是在國內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和各種群眾組織在全國興起。何潔廠抓住這個機會,專門制造各種徽章,因為物美價廉,產品供不應求。1932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擴大,先後在廣州和汕頭設廠制造軍需用品,包括徽章和偵察兵用品,還有防毒面具和頭盔,專供廣西軍閥白崇禧和廣東軍閥陳使用。1934年,鄭毅的哥哥看到香港隨著工礦業、鐵路業的興起而日益繁榮,逐漸成為歐美和遠東國際貿易的輻射中心,於是在香港設立了分廠。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滿足戰時急需,鄭宜芝在其香港分公司生產了大量工程裝備、軍用鍋、頭盔、防毒面具等軍用物資。當時的抗日軍用電線多為銅線,但原料非常匱乏。鄭宜芝在抗戰後期的廣西柳州設廠,采購鋼鐳為原料,生產電線等軍用通訊器材。這樣,既服務於抗戰,又發展和擴大了生產。太平洋戰爭開始於1941。此時,何潔在港已有四家工廠,其業務也隨之發展壯大。但隨著香港的淪陷,鄭義的哥哥沒有被日寇羞辱的離開了香港,堅守民族氣節,在香港的資產全部被日寇沒收。他們的兄弟把何潔工廠的主業搬到內地,轉戰桂黔川,為抗日軍隊服務,生產軍需物資。抗戰勝利,鄭宜芝和他的兄弟們很快回到香港復業。由於何潔反法西斯的明確立場和行動,他們得到了香港政府的支持。工廠恢復生產的第壹筆生意是為英國軍隊訂購1萬張鐵床。所需鋼材由香港政府特批,由日本“需求部”低價采購,再加上匯豐銀行的資金支持。雖然他們回港時只有8000元,但何潔又出現了。
成功後的鄭宜芝,創業歷盡艱辛,事業跌宕起伏,為人低調,不輕易出風頭。他經常鼓勵自己的後輩:“第壹,要勤奮,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只要妳有創意,肯努力,肯努力,就壹定能出人頭地。”這也是對這位“工業大王”成長經歷的總結。鄭宜芝和他的兄弟們和睦相處。大家都很努力。他每天工作15、16個小時,每天早上8點多到辦公樓。他不跳舞也不喝酒,只是努力工作。同時,他以敏銳的眼光和創造性的決策,在事業上創造了壹個又壹個奇跡,使何潔發展成為壹個龐大的工業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