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對質量安全負第壹責任,企業質量主管人員對質量安全負直接責任。2.執行質量崗位規範和考核制度。對企業質量安全實行“壹票否決”。3 .企業應嚴格執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和應急處理制度。4.企業應當履行質量保證責任,並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5.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機制,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經營決策。鼓勵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2)強化質量監督管理的主要創新。1.制定並實施國家重點監管產品目錄。2.建立質量和安全聯絡點系統。3.建立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和產品傷害監測制度。4.建立和完善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動植物外來有害生物防禦體系、進出口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進出口工業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和國境衛生檢疫風險監測體系。5.建立和完善質量指標體系,將質量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6.構建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登記制度為基礎,以物品編碼管理為追溯手段的質量信用信息平臺。7.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並公開,加大對質量失信的懲戒力度。8.鼓勵發展優質信貸服務。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優質信用服務市場。(4)優化質量發展環境的主要創新成果1。推進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出誠實守信、持續改進、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質量精神;倡導科學合理、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觀。2.完善社會質量監督機制。建立社會質量監督員制度,加強質量輿論監督,引導各類媒體客觀發布質量問題信息。3.推進優質服務市場化進程。推進優質服務機構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建設,培育中國優質服務品牌。4.深化國際質量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和主辦國際質量會議,建立雙邊和多邊質量合作與磋商機制。(5)夯實質量發展基礎中的主要創新點1。加強質量研究機構和質量學科建設,形成質量人才培養的層次格局。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2.建立壹批重點突出、優勢突出、資源豐富的質量創新基地。培育和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質量新優勢。3.實施標準分類管理,加強強制性標準管理。縮短標準修訂周期,提高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4.建立標準化科技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國家技術標準資源服務平臺。5.建設壹批重大精密計量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國家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服務平臺。6.開展強制性產品認證質量狀況分析、安全風險評估和公眾質量安全評價。7.推動管理體系標準在社會管理、文化、教育、醫療和新興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8.加快開發和實施新的服務認證體系。9.提高認證認可國際規則制定的參與度和話語權。10.完善食品農產品快速檢驗檢測手段,提高檢驗檢測能力。11.建立健全科學、公正、權威的第三方檢驗檢測體系,鼓勵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術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12.加強出入境疫病監測和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能力建設,建設壹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13.加快質量信息網絡工程建設,運用物聯網等信息手段,依托物品編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提高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6)實施質量改進項目的主要創新是1。實施質量改進項目。建立中小學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普及素質知識。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質量管理相關專業,培養質量專業人才。2.實施可靠性改進項目。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標準完善,提高可靠性水平,推動我國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和高可靠性轉變。3.實施服務質量滿意度改善項目。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建立顧客滿意度評價體系,推進服務業滿意度評價試點。4.實施質量對比改進項目。在重點行業和支柱行業,開展競爭性績效比較。在產業鏈和區域範圍內,比較重點企業和產品的工藝質量和管理績效。建立優質服務平臺,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咨詢、技術支持等公共和社會化服務體系。5.實施清潔生產促進項目。構建清潔生產技術服務平臺。
上一篇:張彤的研究成果。下一篇:中國十大證券賬戶